初夏的蝉鸣裹着热浪,飘进李家村的祠堂。公告板上新贴的“上半年合作社支出明细”里,“技术指导费:1200元”那行字,像块小石子投进人群,瞬间激起了议论声。
李老栓蹲在门槛上,烟袋锅子戳得青石板“笃笃”响,嗓门先亮了起来:“请技术员还得花一千二?咱种了一辈子地,还需要外人来教?这钱花得冤枉!”
旁边的王强也跟着点头:“是啊,去年没请技术员,土豆也收得不少,今年这钱扣得不明不白!”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技术员就是来走个过场”,有的说“还不如把钱分了实在”,吵吵嚷嚷的声音,把刚从地里测产回来的三秒引了过来。
三秒擦了擦额头的汗,手里还攥着测产记录本,挤到人群中间:“大伙先别着急,这技术指导费没白花,我给大伙算笔增产账,就知道值不值了。”
他把记录本摊在八仙桌上,指着上面的数据:“去年咱村种了二十亩土豆,没防病害,后期得了晚疫病,一亩地才收两千八百斤,还烂了不少;今年请了县农科所的张技术员,从播种到收获,来了四回——教咱拌种时加杀菌剂,教咱发现病叶及时摘除,还教咱调整浇水时间,避开高温高湿天。”
三秒顿了顿,翻到测产结果那页,声音提高了些:“今年同样二十亩土豆,一亩地收了三千五百斤,比去年多收七百斤!按今年的收购价八毛一斤算,一亩地多赚五百六十块,二十亩就是一万一千二百块!”
村民们都凑过来看记录本,上面不仅有亩产量,还有不同地块的对比数据——没按技术员方法管理的两亩试验田,亩产只有三千斤,比按方法管理的地块少了五百斤。李老栓眯着眼看了半天,还是有点不相信:“真多收了这么多?会不会是测产不准?”
“张技术员带着测产仪来的,还抽样称了十筐土豆,错不了!”三秒说着,从帆布包里掏出一沓照片,“这是张技术员教咱拌种的照片,这是摘除病叶的照片,还有测产时的视频,大伙看——”
照片里,张技术员蹲在地里,手把手教村民辨认病叶;视频里,测产仪显示着“亩产3520斤”的数字,旁边还有好几个村民在帮忙记录。陈老五看着照片,突然开口:“我想起了,今年春天土豆刚出苗,张技术员就来了,说咱的种植密度太大,让咱拔了些苗,当时我还心疼,现在看来,真是对的!”
“可不是嘛!”二柱娘也跟着说,“去年我家的土豆烂了半筐,今年按技术员说的,提前喷了药,一个烂的都没有,品相还好,赵老板还多给了两分钱一斤!”
三秒又翻出合作社的收支账:“请张技术员花了一千二,来回的车费和午饭钱都是合作社出的,总共一千五百块。可咱多收的土豆卖了一万一千二百块,减去这一千五百块,还净赚九千七百块——相当于每家每户多分了六百多块,这钱花得值不值,大伙心里有数吧?”
村民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再说话。李老栓把烟袋锅子揣进怀里,挠了挠头:“原来是这么回事,是我老糊涂了,没算明白这增产账。这技术员请得对,以后还得请!”
“是啊,”王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之前光想着扣钱,没想着多赚的钱,是我目光短浅了。”
三秒把记录本和照片钉在公告板上,笑着说:“以后每次请技术员,我都会把指导内容、测产数据、支出明细贴出来,让大伙随时能看。下半年种玉米,我还想请张技术员来指导,教咱防玉米螟,争取再增产一次!”
“好!”村民们纷纷点头,院坝里的气氛又热闹起来,大家围着公告板,讨论着下半年的种植计划,眼里满是期待。
夕阳渐渐西斜,把土豆地染成暖金色。三秒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清楚——这一千二百块的技术投入费,不仅换来了增产,更让村民们明白了“科学种植”的重要性。以后只要大伙愿意学、愿意试,合作社的收成一定会一年比一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