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涛崖内部,时间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两大上古遗迹的传承,如同给这架战争机器注入了全新的灵魂,催生出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术飞跃。
民生与后勤领域: 基于龙宫“生命滋养”符文的小型化“甘霖符阵” 被部署在基地的农业区,使得作物生长周期缩短了近三分之一,产量和品质显着提升,粮食压力得到极大缓解。 “回春术式”与现有医学结合,形成了更完善的“灵能医疗体系” ,重伤员的伤残率大幅下降,非战斗减员得到有效控制。 利用轩辕碑文中的“微尘感知”符文,结合现有材料,研发出了灵敏度更高的“灵能探测罗盘” ,对灵能矿脉和能量异常区域的勘探效率成倍增加。
军事领域的变化尤为显着: 单兵装备:普及版“星辰锻体术”让普通士兵的身体素质稳步提升。装备了新型“破甲-II”型霰弹枪(膛线内刻有“锋锐”符文)和“穿云-II”型重弩(弩身加持“稳定”符文)的步兵,面对强化版的“百鬼丸”也有一战之力。部分精锐开始试用镶嵌了“轻身”符文和“护身”符文的 “龙牙”灵能外骨骼(试验型),虽然续航短且造价高昂,但已展现出未来单兵作战的雏形。 海军装备:“龙渊”号成为移动的试验平台。其“龙鳞”主动防御系统经过优化,能耗降低,反应更快。新建的两艘 “蛟龙-II”型护卫艇 全面采用新型复合装甲(金刚符文强化),并首次搭载了双联装“炎阳-II”型射线炮塔,火力堪比小型巡洋舰。更重要的是,基于能量共鸣原理的 “龙吟”短程灵能通讯网络 开始在舰队内部测试,有效解决了海上通讯易受干扰的难题。 新兴领域:对“灵能生物引导”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突破,成功驯化了几种原本具有攻击性的小型海岸灵能生物(如可喷射高压水箭的“箭石蟹”),用于港口警戒和浅海反潜,虽然战斗力有限,但预示着新的可能性。
这些变化虽然大部分仍处于试验或小规模列装阶段,但整体势头迅猛,让龙魂基地的综合实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膨胀。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大夏埋头发展之际,外界的试探如期而至。
首先到来的是美利坚的“非正式接触”。一艘悬挂着红十字会旗帜,实则由中央情报局高级官员乘坐的快艇,请求靠岸进行“人道主义物资交接”和“就深海共同威胁进行非正式磋商”。
来者是一名自称“史密斯博士”的学者型官员,态度谦和,言辞恳切。他表示美利坚对东海出现的“巨型不明生物”(深渊魔龙)深感忧虑,认为这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希望与大夏共享相关情报,并探讨合作研究的可能性。同时,他“无意中”透露,美利坚在太平洋某处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古代水文遗迹”,暗示可以信息交换。
林默亲自接见了他,态度不卑不亢。他承认深渊魔龙的存在及其威胁,但对其具体情报讳莫如深,只强调大夏有能力守护自己的海域。对于合作研究,他表示原则欢迎,但必须以“平等、透明”为基础,并要求美方先展示其所谓的“水文遗迹”资料作为诚意。会谈在一种友好却充满相互试探的氛围中结束,史密斯博士未能获得实质信息,但成功传递了“合作”的信号。
紧接着,苏维埃的“友好代表团”也乘船抵达,规模更大,态度更直接。带队的是伊万诺夫教授和一名克格勃将军。他们开门见山,提出用“乌拉尔遗迹中发现的、关于大型能量核心构建的部分技术资料”,交换大夏在“生命滋养符文”和“灵能生物安抚”方面的“基础知识”。
伊万诺夫甚至略带威胁地暗示,苏维埃的“熊战士”计划已取得重大进展,其单兵战力不逊于任何灵能单位,希望双方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林默对此的回应更为强硬。他直言不讳地指出,苏维埃提供的能量核心技术“可能存在未被披露的风险”(暗指之前图纸陷阱),要求对方先提供完整、未经修改的技术蓝图供验证。对于生命科技,他只同意在“建立互信后”进行有限交流。会谈不欢而散,苏方代表愤然离去,但双方紧张的神经都进一步绷紧。
这两场外交试探,让林默清晰地感受到外部压力的变化。美利坚倾向于软性渗透和利益交换,而苏维埃则更显急躁和强硬。他们都想从大夏这里攫取最新技术,同时也警惕着大夏的快速崛起。
“继续加快技术消化和转化,尤其是军事技术的实用化。” “加强反间谍力度,特别是对内部人员的筛查。” “启动对南海区域可能存在遗迹的初步侦察,我们不能停下探索的脚步。”
林默下达了一系列指令。他深知,无论是合作还是对抗,最终话语权都建立在绝对的实力之上。大夏必须在这宝贵的战略窗口期内,将自己武装到牙齿。
而在遥远的东瀛本土,一项绝密的计划,正在地下深处紧锣密鼓地进行。他们似乎并未从之前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反而在一条更加危险的道路上加速狂奔。新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