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秀坐在前面喊,“老爸,你停下来吧,反正离家也没多远了,我真怕你把我摔下,要是伤到了手,明天就没法帮着雪姨绣花了。”
铁柱有些尴尬,本来4个人坐在一辆车上就有些挤,龙头上还挂着书包,加上自己的心情波动,自然就骑得不稳了。
等孩子们一个个下了车,铁柱就推着车,一路还是絮絮叨叨。
孩子们也算瞧明白了,看到老妈能干,老婆铁定后悔了。
可是他回不了头,只好自己纠结着。
当天晚上,铁柱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觉,吴清雪挨过来几次,他也提不起兴致。
他们两人一个月的工资加一起,也没有100块。
一年到头加上年终奖也不过1000块钱出头而已。
就这条件也是许多家庭羡慕不来的。
可姜玉一个人,就可以轻轻松松的压制他们了。
假以时日,红美也会被复制出来,当初可笑的是,大女儿差一点被他们陆家以260块钱的彩礼卖出去。
铁柱越想越动摇,等红秀的手艺学好,自己千万不能放手,身边得留着一棵摇钱树。
姜玉手上的新秀作已经完成大半,家里收的新娘服,也被红美完成。
经过两个星期天的加强学习,红秀已经会绣新娘服了。
不过这个消息,兄妹三个都瞒着老爸和雪姨,就怕他们要来分一杯羹。
这一次姜玉去姑苏市,是带着厂里任务的。
她个人的来回车票,可以留着存根回去报销。
带着红美先去了姑苏市的纽扣厂,见了那边的领导,商谈公事。
自从姜玉的事迹传开来,厂里的职工都对姜玉极有印象。
厂里面的领导对姜玉也十分客气。
姜玉走这一趟,就是想多谈一点订单,为家乡厂里创造效益,结果只用半天时间就谈完了。
厂领导还要求跟她合影。
毕竟如今的姜副厂长,可是姑苏市刺绣界的名人了。
厂领导约她在食堂吃饭,特地叫了钱丽丽过来。
姜玉仍然尊重的叫对方钱师傅。
钱丽丽,“姜副厂长,你原先送我的那一双绣帕,我已经装裱成画,挂在了家里。认识我的人都很羡慕呢。
懂行的人说这一幅画价值千元!”
那是姜玉随手绣的,时间太紧迫了。
不过如今的姜玉身价上涨!她的绣作都值钱。
吃过饭,厂里的领导邀请姜玉,参观了他们每一个车间的工序。
等他们回到了自己的美秀刺绣坊,已经半下午了。
隔壁的胖老板特地过来,“姜同志,这些天你们不在,还时常有人问你们的消息,我让他们记下了电话号码。你们有空留意些。”
姜玉,“多谢!”
胖老板,“姜同志,我也想跟你求一幅画,不管你秀啥都可以,到时候我要做镇店之宝,价钱随你开。”
姜玉,“你要是不着急的话,可以排队来,我给你打个8折优惠。”
胖老板一喜,“就这么说定了哈!”
近水楼台先得月,他紧靠在旁边,收藏姜玉的画作很容易,日后不管自己留着,或者卖出,都不会亏。
要是姜玉赏脸,绣上一幅佳作,也会为胖老板带来不少生意。
门市的后面,上次就做了隔离铺了床,母女俩就可以在这里睡觉。
只是没办法做菜,否则这里的绣品就会烟熏火燎的被糟蹋。
所以母女两个晚饭去了街边吃的。
正好逛一逛街市。
星期天,钱丽丽特地来找姜玉,带他们逛姑苏市,做了一回称职的向导,三个人没有回家吃饭。
尝尽了这里的特色风味。
接下来的时间,母女俩就安安静静的刺绣。
其间,有接到询问的电话,得知姜玉开门了,陆续有人上门,要求订购刺绣图。
眼看要排到年后,姜玉在门口挂了一个招聘绣娘的广告牌。
闷着头在家绣花的,自然不知道姜玉的含金量。
稍微看点报纸,或者看电视的人,都知道机会来了。
她们带着自己引以为傲的绣品,来给姜玉挑选。
不管选不选得上,肯定要得一些指点,这是难能可贵的机会。
徐玉兰的绣作,跟她的人一样,将江南水乡的柔媚演绎到极致。
只不过,绣幅太小,她没有尝试过篇幅稍大一点的,双面绣更是一窍不通。
近距离的看姜玉手上佳作,她就久久的移不开视线。
“姜师傅,我是本地人,离这里也不太远,您若是愿意指导一二,我愿意留在这里,听你吩咐。”
姜玉,“我绣的作品要根据客人的意思,只要完成的好,每幅图的底价不低于500块。”
徐玉兰十分急切,“我愿意留下拜师。”
哪怕对方出的钱再少,她也愿意学习精湛的绣艺。
她绣的图,因为篇幅太小的缘故,每幅在100块钱到300块钱不等。
跟着姜师傅,不但价钱提升了,还能得到指点,傻子才会拒绝。
当即,姜玉就跟她约定了下一幅绣图。
徐玉兰每天都来,跟上班一样,姜玉就指导她,很快两天就上手了,姜玉就让她带回去绣。
遇到拿不定主意的,还可以过来请教。
这是一幅风景图,不是双面绣,只是比她原先的绣作大上一倍,所以徐玉兰上手快。
第2个被姜玉看上的,是姑苏市周边小镇上的李慧秀,她的功底扎实,只是构思不大胆,配色上也有些问题。
或许在小镇上见识少,挣的钱够家庭开支,她一直挺满足的。
家里的表姐嫁到了姑苏市,偶然看到这里招绣娘,就把她带过来试试。
前面淘汰了几个,眼看到她这里,表姐妹两个都有些紧张。
排在后面这么长时间,也知道了姜玉的大名。
没想到,前面被踢出去了,她却留了下来。
姜玉,“你绣的图并不比前面的人好,我看中你的就是基本功。如果你想留下,日后每绣一幅图都要听我的。
只有做出改变,你才会成气候!”
李慧秀激动的点头,“我一定听师父的。”
姜玉,“你是在这里留宿?还是抽时间上班!”
李慧秀,“我家不在这里,我表姐家也有小孩子,住时间长了也不方便。”
姜玉,“那你学的时候就住在我这里,等你一件作品上手了就可以回去接着绣。”
李慧秀很老实,“行,我可以经常住在这里,还可以帮你看店。”
姜玉点头,收了两个人之后,姜玉就收起了招工的牌子。
她自己也要绣花,还要分精力把两个徒弟带出来。
得等这两个人正常上手了,可以考虑收其他徒弟。
这两个人都比较年轻,徐玉兰二十几岁,李慧秀才十七岁,比红美还小一岁。
学的时候十分虚心,平时在这里也安心刺绣,这孩子不用人操心。
姜玉绣好的一幅作品,叫人装裱后,直接挂在了店里。
还不到一个星期,她的主人就跑过来付钱了。
姜玉准备休息一天,就带着红美逛街,把店铺交给了李慧秀看着。
母女两个去了门市后面的小巷子,看一看周围有没有人卖房的。
像李慧秀这样的,得提供住处,加上她们母女两个,日后还会收其他的徒弟,不能全部挤在门面房里。
姜玉的手上,一共有12万多块钱的。
买个民房绰绰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