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里瞬间炸开了锅,闫阜贵激动得手都抖了,拉着三大妈的手说:“老婆子,听到没?以后有肉吃了!再也不用算计着过日子了!”
张大妈抹了抹眼泪:“以前总让孩子饿着肚子,现在好了,终于能让孩子吃饱饭了!”
不知道是谁先唱起了《咱们工人有力量》:
“咱们工人有力量,嘿!
咱们工人有力量!
每天每日工作忙……”
紧接着,全院的人都跟着唱了起来,歌声震天动地,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秦淮茹站在人群里,看着大家欢天喜地的样子,心里却有些酸涩。
她想起贾东旭还在的时候,家里虽然不富裕,但也能勉强吃饱,现在贾东旭走了,她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就算粮食供应恢复了,日子也未必能好过多少。
她抬头望着天,心里默念:“东旭,你看到了吗?以后不用饿肚子了,你在天上一定要保佑我们娘几个,让我们好好过日子。”
贾张氏却没心思伤感,她拉着身边的邻居说:
“听到没?
以后有肉票了!
我明天就去买肉,给棒梗做红烧肉,让他好好补补!”
陈大力看着院里热闹的景象,笑着对林微微说:“以后好了,年年也能经常吃肉了,不用再看着别人家的孩子眼馋了。”
林微微点点头,抱着陈年的胳膊紧了紧:“是啊,以前总担心孩子营养不够,现在终于不用担心了。”
会议结束后,大家还在院里议论纷纷,都在盘算着明天去买什么。
秦淮茹跟着贾张氏回家,刚进门,贾张氏就开始翻箱倒柜找粮票:“淮茹,你明天早点去肉铺排队,买两斤带肥膘的肉,再买十斤白面,咱们明天好好吃一顿,庆祝庆祝!”
秦淮茹点点头:“知道了妈,我明天早点去。”
她看着贾张氏兴奋的样子,心里也泛起一丝期待。
好久没吃过正经的红烧肉了,孩子们肯定会很高兴。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秦淮茹就拿着肉票和钱,去街口的肉铺排队。
肉铺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都是院里和附近的邻居,大家脸上都带着笑容,互相聊着天,盼着能买到新鲜的肉。
轮到秦淮茹时,她特意让师傅多割点肥的:“师傅,给我来两斤带肥膘的,我要做红烧肉。”
师傅笑着说:“行,保证给你割最好的!现在供应正常了,以后想吃肉随时来买!”
秦淮茹拿着肉,高高兴兴地往家走。
刚进院,就看到邻居们也都提着肉和粮食回来,张大妈看到她手里的肉,笑着说:“淮茹,买这么多肉啊?今天要好好改善伙食了!”
秦淮茹点点头:“是啊,给孩子们做红烧肉吃。”
回到家,贾张氏早就等不及了,看到秦淮茹手里的肉,赶紧接过去:“快,赶紧做,我都快馋死了!”
秦淮茹走进厨房,把肉洗干净,切成块,放在锅里焯水,然后加入酱油、糖、料酒,慢慢炖着。
不一会儿,厨房里就飘出了红烧肉的香味,棒梗和小当趴在厨房门口,眼巴巴地看着,嘴里不停咽着口水。
“妈,红烧肉什么时候好啊?我都闻见香味了!”
棒梗拉着秦淮茹的衣角,撒娇道。
秦淮茹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快了,再等一会儿,炖烂点才好吃。”
中午的时候,红烧肉终于做好了,贾张氏迫不及待地盛了一碗,给棒梗夹了一大块:“棒梗,快吃,这肉可香了!”
棒梗咬了一口,满足地眯起眼睛:“妈,奶奶,红烧肉真好吃!我还要吃!”
小当也想吃,却不敢说,只是眼巴巴地看着碗里的肉。
秦淮茹赶紧给小当夹了一块:“小当,快吃,不够妈再给你夹。”
贾张氏看到了,想说什么,却被秦淮茹瞪了一眼,只好把话咽了回去。
她心里虽然不高兴,却也知道今天是好日子,不想跟秦淮茹吵架。
下午,院里的邻居们都开始做饭,家家户户都飘出了肉香味。
贾张氏吃完饭,端着一碗红烧肉,在院里转悠,看到邻居就凑过去炫耀:“李大妈,你家今天吃啥啊?你看我家,刚做的红烧肉,可香了!”
李大妈笑着说:“我们家也吃肉了,炖了排骨,孩子们吃得可高兴了。”
贾张氏又走到闫阜贵家门口,看到闫阜贵正在给孩子们分肉,故意提高声音说:“老闫,你家买的肉太少了,你看我家,买了两斤,今天管够吃!”
闫阜贵没搭理她,继续给孩子们分肉。
贾张氏讨了个没趣,又看到陈大力和林微微带着陈年从外面回来,赶紧走过去,晃了晃手里的碗:“大力,你看我家做的红烧肉,可香了!”
陈大力像是没听到她的话,只是淡淡点了点头,就带着林微微和陈年回家了。
贾张氏站在原地,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心里又气又恼。
陈大力居然敢无视她!
回到家,贾张氏把碗往桌上一摔,对着秦淮茹抱怨:
“陈大力那小子太过分了!
我跟他说话,他居然不理我!
不就是个破主任吗?有什么了不起的!”
秦淮茹没说话,只是默默地收拾着碗筷。
她知道贾张氏是在嫉妒陈大力家的日子,可嫉妒也没用,日子还得自己过。
她看着窗外,心里暗暗想:“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干活,多挣钱,让孩子们过上好日子,再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
晚上,院里的邻居们都在自家门口吃饭,互相分享着美食,欢声笑语不断。
秦淮茹抱着槐花,看着棒梗和小当吃得高兴,心里也泛起一丝暖意。
她知道,虽然日子还会有很多困难,但粮食供应恢复了,孩子们能吃饱饭了,这就是最好的开始。
而易中海坐在家里,看着一大妈端上来的红烧肉,心里却在盘算着。
粮食供应正常了,贾家的日子会好过些,他得趁着这个机会,跟秦淮茹把关系再拉近点,让她更依赖自己,这样以后养老才有保障。
自从粮票、肉票恢复全额供应,院里的日子肉眼可见地好了起来。
前院张大妈家的烟囱每天飘着肉香,中院刘海中家的孩子们再也不用围着灶台盼白面馒头,就连最会算计的闫阜贵,也舍得每月给孩子们买一次肉。
傻柱更是成了院里的 “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