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廿的大暑,雁归村的莜麦穗已泛出浅黄 —— 全社的 “成熟期管护攻坚” 进入关键期,晚秋站在东河地块的田埂上,手里捏着饱满的莜麦粒,对着各村赶来的农技骨干喊:“现在重点防‘莜麦吸浆虫’,这虫子躲在麦粒里,会让麦粒空瘪,按陆承泽信里的‘草木灰拌细沙法’,每亩撒 30 斤,既能防虫,又能给麦穗增重!”
老周带着流民组在西山地块示范,他把草木灰和细沙按 2:1 的比例拌匀,装在竹筛里,顺着莜麦行均匀撒下:“撒的时候要轻,别碰掉麦穗;撒完后要是下雨,雨停了再补撒一遍,不然药效会减!” 苏老实则背着 “防虫巡查本”,在各村地块间穿梭 —— 发现南村有几株莜麦出现轻微倒伏,当即组织农户用竹竿扶直,再用绳子轻轻绑住:“现在麦穗重,倒伏了容易发霉,扶的时候别太用力,免得把秆折断!” 攻坚半个月,全社莜麦吸浆虫发生率控制在 1% 以内,倒伏率不足 2%,西河村的张婶摸着自家沉甸甸的莜麦穗,笑着说:“以前成熟期总怕虫子吃、怕大风刮,现在有技术护着、有大伙帮着,今年的麦粒准能装满仓!”
八月初一的清晨,村口忽然传来熟悉的自行车铃声 —— 陆承泽推着自行车,身后跟着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父亲陆文斌,车后座绑着两袋北京的糕点,还有一本新的《农机技术手册》。“承泽同志!陆叔叔!” 晚秋第一个迎上去,老周、苏老实也赶紧围过来,周娃抱着陆承泽的胳膊,兴奋地喊:“承泽叔叔,你终于回来了!俺们种的莜麦都快熟了!” 陆文斌看着眼前的变化,眼神里满是感慨:“三年前承泽来信说,五村在搞套种、建监督小组,我还不信,今天一看,地种得整齐,人笑得踏实,比北京郊区的村还要好!” 陆承泽笑着说:“这都是大伙一起干的,俺只是搭了个架子,真正的功劳是五村的乡亲们!”
归乡的几天里,陆承泽父子跟着晚秋走遍了五村的地块 —— 在东河沿岸的新地块,陆文斌蹲下来查看豌豆荚的饱满度,摸着豆荚说:“这豌豆种是改良品种吧?比我以前在农机所见过的品种,荚粒数多 2-3 颗!” 陆承泽则在技术流动站,给五村的农技骨干讲 “机械化收割注意事项”:“等公社的小型收割机到了,收割前要先把地块里的石头、杂草清理干净,免得损坏机器;莜麦和豌豆要分着收,别混在一起,影响后续脱粒!” 晚上的打谷场,农户们围着陆承泽父子,听他们讲北京的农机发展,陆文斌还从包里掏出几张 “新型播种机图纸”,递给晚秋:“这图纸给你们参考,以后要是想搞机械化播种,有不懂的地方,随时给我写信!”
八月初五,五村的 “秋收互助队” 正式组建 —— 按 “壮劳力帮困难户、技术骨干带新手、流民组负责集体地” 的原则,分成 10 个小队,每队配 1 名监督小组成员,负责收割进度和物资分配。老周任互助队总队长,他拿着 “秋收任务表”,逐队分配任务:“一队帮马大叔家收东河地块的莜麦,二队帮李婶家收西山地的荞麦,三队负责检修脱粒机,每天收工后在流动站汇总进度!” 刘红梅主动申请加入技术小队,她拿着陆承泽留下的《农机技术手册》,跟着晚秋学习脱粒机调试:“去年俺还是个只会种庄稼的普通农户,今年能学技术、帮大伙,俺觉得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县域 “监督规范成果巡检” 也在八月初展开 —— 县纪委的同志带着全社十二个村的监督代表,到五村检查监督规范落地情况。在农具共享站,他们翻看 “借还登记本”,每一笔都有借用人签字、归还日期,甚至连 “耧车漏嘴更换” 这样的小事都有记录;在公社仓库,“种子领用账” 与实际库存完全相符,没出现任何账实不符的情况。县纪委的王同志拿着巡检表,对在场的村干部说:“五村的监督规范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落到了地块、记到了账上、暖到了民心,全社都要以五村为榜样,把监督变成日常,把规矩变成习惯!”
更暖心的是 “自留地扩容民生故事征集”—— 公社组织专人,收集五村农户在自留地扩容后的生活变化,编成《民生故事集》。马大叔的故事里写着:“去年俺家只有 2 分自留地,够吃三个月;今年新增 1 分地,套种莜麦和豌豆,今年能多收 200 斤粮,再也不用在冬春借粮了!” 李婶的故事里记着:“俺是残疾户,往年秋收靠邻居帮衬;今年有了互助队,大伙帮俺收完荞麦,还帮俺把粮扛回家,这日子比以前暖多了!” 晚秋把故事集送给陆承泽,陆文斌翻着册子,眼眶泛红:“这才是政策该有的样子 —— 让老百姓有地种、有粮吃、有人帮,日子踏实,心里安稳!”
八月初十的傍晚,陆承泽父子要回北京了。五村的农户们都来送行,马大叔塞给他们一袋刚收的新莜麦,张婶递上一坛腌好的野菜,苏老实则把《民生故事集》送给陆文斌:“陆叔叔,这是五村的故事,您带回去,让北京的同志也看看,俺们农村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陆承泽握着晚秋的手说:“明年春播,俺还会回来,带新的农技资料,帮大伙搞机械化播种;监督规范要是有新问题,随时给俺写信!” 自行车载着父子俩远去时,农户们还在村口挥着手,田埂上的莜麦穗在夕阳下泛着金黄,像在诉说着即将到来的丰收。
晚风里,秋收互助队的队员们还在检修脱粒机,技术流动站的灯亮着,《民生故事集》的纸页在桌上轻轻晃。五村的土地里,不仅长着即将成熟的庄稼,更生长着 “政策落地的长效”“监督清明的安心”“互助传承的温情”。他们知道,今年的秋收,会是五村历史上最丰收的一年;而陆承泽父子的归乡,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 协作的精神会代代传,民生的果实会年年结,五村的日子,会在自留地的一寸寸土壤里,在监督的一笔笔账册里,在互助的一双手里,越来越踏实、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