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廿八的清晨,雁归村的莜麦地里泛起成片金黄 —— 东河沿岸的莜麦穗完全变黄,籽粒捏在手里硬实不沾手,晚秋带着技术小队,拿着陆承泽留下的 “成熟度判断图”,逐地块核验:“马大叔家 1 亩地,麦穗黄度 95%,籽粒凝固度 100%,达标;李婶家半亩荞麦地,豆荚外壳变硬,籽粒发黑,也达标!” 她举起信号旗,对着农机站方向喊:“成熟度核验通过,收割队可以进场了!”
“突突突 ——” 刘红梅操控着小型收割机,从田埂缓缓驶入莜麦地,割台降至离地三寸,随着机器前进,金黄的莜麦秆被整齐切断,卷入脱粒仓,细碎的麦秸从后方排出,饱满的麦粒则顺着管道落入随行的麻袋里。“太快了!太快了!” 马大叔站在田埂上,看着收割机每分钟推进两米,不到一小时就收完了半亩地,激动得直拍手:“往年俺和老伴收半亩地要两天,现在机器一小时就完,还不用自己脱粒,真是省大劲了!” 老周带着互助队,跟在收割机后 “人工拾遗”—— 把机器漏收的零星麦穗捡起来,装进小竹篮:“陆承泽说‘颗粒归仓’,机器收得再快,也得有人补漏,不能浪费一粒粮!”
八月初一的 “收割监督”,成了守护丰收的 “第一道关”—— 苏老实带着监督小组,拿着 “收割台账”,在各村地块核量:“南村操作手收了 5 亩莜麦,脱粒 300 斤,按每亩平均 60 斤算,符合产量预期;东河村收了 3 亩荞麦,脱粒 180 斤,也在合理范围。” 只有北村的一户操作手出了点小问题 —— 为了赶进度,把割台调高到四寸,导致部分麦茬过高,浪费了麦秆。“按《农机操作规范》,割台高度不能超三寸,你这高了一寸,浪费的麦秆够喂两头牛!” 苏老实当场让他调整高度,还让他把过高的麦茬人工割掉:“以后再赶进度,也不能违反规范,浪费就是亏了大伙!” 操作手红着脸照做,此后全社收割再没出现违规情况。
陆承泽的 “收到慰问书信”,在八月初五寄到了五村 —— 信里附了张 “北京农机所庆祝丰收的照片”,还有一段温暖的话:“乡亲们好!听说五村机械化收割顺利启动,俺和父亲都特别高兴!父亲还说,要是明年冬小麦收成好,他想申请来五村住两个月,帮大伙完善农机配套。另外,俺帮公社申请的‘收割奖励粮’,下个月就能到,每户能领 5 斤,算是给大伙的丰收福利!” 晚秋把信念给田间的农户听,正在捡麦穗的张婶笑着说:“承泽同志在北京还记着俺们的收成,这信比啥都暖!等奖励粮到了,俺要给娃做顿麦粒粥,让娃也尝尝丰收的甜!”
“困难户专属收割队”,让丰收更有温度 —— 针对没力气搬运粮食的困难户,晚秋专门组建了 5 人小队,负责帮他们把收割后的麦粒运回家,还帮着倒进地窖、铺好防潮稻草。流民户老王家的地窖在半山腰,互助队员们扛着百斤重的麻袋,走在陡峭的山路上,汗流浃背却没一句怨言。“俺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好的乡亲!” 老王看着堆满地窖的麦粒,眼眶泛红,“以前收了粮,俺得求着邻居帮忙运,现在不用开口,大伙就主动来帮,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盼头!” 到八月初十,全社 20 户困难户的粮食全部收割完毕、安全入窖,无一户延误。
八月中旬的 “丰收成果核算”,让五村的喜悦更添分量 —— 公社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五村自留地总收成达 1.8 万斤,比去年增产 40%,其中机械化收割地块的产量比人工收割地块高 15%;全社每户年均口粮从 300 仅提升到 420 斤,困难户冬储粮全部超 350 斤,腌菜总量突破 6000 坛。赵主任在 “丰收总结会” 上,把 “全社高产村” 的锦旗递给晚秋:“五村用机械化证明,政策找对路、技术用到位、监督抓得严,就能让土地多产粮、农户多增收!明年公社要给更多村配农机,让五村的经验传遍全社!”
八月下旬的傍晚,雁归村的打谷场晒满了最后一批麦粒,金黄的麦粒在夕阳下泛着光;收割机停在农机站里,刘红梅正在给它做 “收割后保养”,擦去机器上的麦糠和泥土;地窖里的粮满囤,农户家里飘出麦粒粥的香气。晚秋坐在技术流动站,翻着陆承泽的书信和全年的 “农耕台账”,从春播的机械化播种,到夏管的花期联防,再到秋收的机收核量,每一页都记满了五村的成长与收获;老周在整理互助队的 “年度帮扶记录”,苏老实则在完善《农机运维监督细则》,准备推广到全社。
晚风里,没有了收割时的忙碌,只有丰收后的安稳 —— 农户们坐在院子里,聊着今年的收成和明年的计划,小孩们在晒场上追逐嬉戏,手里拿着用麦粒做的小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