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了江南的婉约,祁国栋一路北上,来到了素有“泉城”美誉的济南。秋天的济南,天空显得格外高远湛蓝,空气干燥而清爽,与杭州的温润截然不同。
入住酒店稍作休整后,第一站便直奔趵突泉公园。
还未走近,便能听到汩汩的水声。步入园内,但见亭台楼阁,曲径回廊,环绕着一池碧水。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那三股巨大的泉眼,如同沸腾的玉液,自池底喷涌而出,水花翻涌,势若鼎沸,发出“咕嘟咕嘟”的沉闷声响,仿佛大地深沉的呼吸。
“哇!真的在冒水啊爸爸!”祁安趴在栏杆上,看得目不转睛,小脸上满是惊奇。
祁国栋抱着小云舒,也被这自然奇观所震撼。他指着泉池边清代康熙皇帝南巡时题写的“激湍”石碑,对祁安说:“你看,这泉水已经这样喷涌了千百年,无论干旱还是雨季,从未停歇。这就叫‘源泉混混,不舍昼夜’。”
黄莉雅则更爱那池中悠然摆尾的五色锦鲤,它们在澄澈的泉水中游弋,与喷涌的泉眼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她拿出相机,捕捉着阳光穿透水雾折射出的细小彩虹,以及丈夫抱着女儿、耐心为儿子讲解时的侧影。
在公园内的李清照纪念堂,氛围变得清幽雅致。竹影婆娑,仿佛还能听到那位千古才女“寻寻觅觅”的低吟。
黄莉雅站在漱玉泉边,轻声念着刻在墙上的《如梦令》,感受着穿越时空的文学魅力。祁国栋则对堂内陈列的宋代历史更感兴趣,低声与妻子交流着那个时代的兴衰往事。小云舒似乎也被这安静的气氛感染,乖乖地趴在爸爸肩头,眨着大眼睛。
次日,他们登上了游船,畅游护城河。
这是全国唯一由泉水汇流而成的河流,河水清澈见底,水草摇曳。游船穿行于垂柳依依的河面上,掠过古老的城墙垛口和现代化的楼宇,仿佛在历史与现实中穿梭。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祁国栋望着岸边那些直接通向河道的泉眼,以及正在泉边汲水、洗衣的市民,不禁感慨:“这才是活着的古城,泉水不仅是一道风景,更是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这种人与城的和谐共生,值得我们榕华在城市建设中深思。”
船过琵琶桥时,有悠扬的琵琶声从岸边的亭台传来,更添几分诗情画意。
下午,他们走进了芙蓉街和曲水亭街。这里是济南老城风貌的集中体现。
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亮,路边是清澈见底的溪流,妇人在水边浣洗,孩童拿着小网兜捞着小鱼小虾。
祁安对路边吹糖人、捏面人的手艺人产生了极大兴趣,赖着不肯走。祁国栋笑着给他买了一个齐天大圣造型的糖人,祁安小心翼翼地举着,如获至宝。
黄莉雅则被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小吃吸引,油旋、甜沫,每样都尝了一点,感受着地道的泉城风味。
他们在一处临水的茶座坐下,喝着用泉水冲泡的大红袍,看着眼前小桥流水、垂柳人家的景象,时光仿佛都慢了下来。小云舒在学步车里蹒跚着,试图去够水里漂浮的落叶,发出咯咯的笑声。
黄昏时分,他们来到大明湖畔。秋日的大明湖,荷叶虽已残败,却别有一番萧疏之美。落日熔金,将湖面染成一片瑰丽的橙红。
“还记得《还珠格格》里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黄莉雅打趣地看着丈夫。
祁国栋难得地配合,故作沉思状:“嗯,记忆模糊,只记得眼前人。”引得黄莉雅轻笑出声。
他们沿着湖岸漫步,走过历下亭、铁公祠,听着当地人讲述那些与名士、忠臣相关的传说故事。晚风拂面,带着湖水的微凉,也带来了远处千佛山的剪影。
这次济南之行,不似杭州那般充满浪漫的文学想象,也不似上海那般充斥着现代的冲击力。它更像是一杯用趵突泉水沏泡的香茗,初品或许平淡,但回甘悠长,充满了浓厚的历史积淀与质朴的生活气息。
窗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雨水敲打着青瓦,在民宿的庭院里汇成涓涓细流。祁国栋坐在窗边,听着雨声,手中无意识地摩挲着那只品茗杯,似乎在回味着这一天泉城带来的静谧与深厚。
“爸爸,我们明天要去郑州看‘大玉米’了吗?”祁安趴在床上,晃着小腿,手里还拿着在趵突泉买的一个泥塑兔子王。
“是‘中原福塔’,它的造型确实有点像玉米。”祁国栋回过头,温和地纠正道,嘴角带着笑意,“不过,郑州可不止有‘大玉米’,那里是商都故地,黄河之滨,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看、去听的故事。”
清晨,雨已停歇,天空如水洗过般澄澈。他们告别了热情好客的民宿主人,将那份泉水的清甜与老城的余韵留在身后。车子驶出济南城,窗外的景色逐渐由丘陵过渡到一望无际的平原。
华北平原的秋日,天高地阔,成熟的玉米地连绵成一片金黄的海洋,偶尔能看到大型收割机在田间作业,一派丰收的景象。
黄莉雅调整了一下副驾驶的座椅,将一枚削好的苹果递给开车的祁国栋。“看这平原,感觉心胸都开阔了不少。”她感叹道。
“是啊,‘中原’二字,本身就意味着开阔与厚重。”祁国栋咬了一口苹果,目光掠过窗外广袤的田野,“这里是我们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几千年的文明史,在这片土地上层层堆积。”
车行平稳,祁安很快在后座睡着了,小脑袋歪在儿童安全座椅的一侧。小云舒则精神十足,咿咿呀呀地学着窗外偶尔传来的汽车喇叭声。黄莉雅翻看着手机里在济南拍的照片,时而微笑,时而将有趣的画面展示给祁国栋看。
途中,他们在服务区稍作休息。祁国栋抱着小云舒在空旷处走动,让她活动一下。黄莉雅带着睡眼惺忪的祁安去洗手间。阳光洒在服务区的空地上,秋风带着平原特有的干燥与爽朗。祁国栋看着南来北往的车辆和行色匆匆的旅客,一种“在路上”的漂泊感与家庭团聚的安稳感奇妙地交织在一起。
重新上路后,导航提示即将进入河南境内。
祁国栋的神情似乎更加专注了一些,他下意识地调整了一下坐姿。黄莉雅敏锐地察觉到了他这细微的变化,轻声问:“怎么了?”
“没什么,”祁国栋摇摇头,目光依旧看着前方,“只是想到,河南、郑州,这些年无论是经济发展、城乡建设,还是扛起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都做了大量工作,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这次虽然是私人旅行,但多看多听,总能有些启发。”
黄莉雅了然地点点头,将一瓶水递给他:“知道你闲不住,但别忘了,现在是假期,是父亲和丈夫。”
祁国栋闻言,紧绷的肩膀松弛下来,自嘲地笑了笑:“谨遵夫人教诲。”
车子终于驶过标志性的界牌,进入了河南省。道路两旁开始出现更多关于“商都”、“黄河文化”、“轩辕故里”的宣传牌。一种不同于齐鲁大地的、更加古老而雄浑的气息,仿佛透过车窗隐隐传来。
“安安,快看,我们到河南了!”黄莉雅唤醒儿子。
祁安立刻来了精神,扒着车窗向外望:“黄河!爸爸,我们能去看黄河吗?”
“当然,我们明天就去黄河风景名胜区,让你看看‘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祁国栋承诺道,声音里也带着一丝期待。他想起了父亲祁云钟曾经说过,一个中国的领导者,如果不能亲身感受黄河的脉搏,就很难真正理解这片土地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