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非遗新生论坛只剩两周,“忠犬联盟”的筹备工作虽有条不紊推进,但陈曦心里始终悬着一块石头。展品、分享稿、现场保障都已基本就绪,可她总觉得缺了关键一环——如何把基金会的公益模式,转化成能让投资机构、合作企业认可的商业逻辑。“光靠情怀和故事,只能打动人心,却很难拿到长期合作和资金支持。”她在团队例会上说出了自己的顾虑,语气里满是纠结。
话音刚落,林砚舟的手机就响了。挂了电话后,他脸上露出难得的轻松笑容:“是张总,他听说我们要参加峰会,主动提出过来一趟,帮我们梳理商业逻辑。”沈亦舟一下子从椅子上跳起来:“张总可是商业大佬!有他指点,咱们这趟峰会肯定能拿下不少合作!”苏医生也笑着点头:“张总一直支持我们的公益,他的经验肯定能帮上大忙。”
第二天下午,张总就如约来到了专属空间。他刚走进庭院,就被满院的非遗元素吸引,赵村长连忙递上竹编茶杯,笑着说:“张总,尝尝我们大凉山的野茶。”张总接过茶杯,目光落在庭院里的菜园和工坊上,赞许道:“你们把非遗、生活和公益结合得这么好,本身就是个好基础。”
围坐论道:戳破公益与商业的壁垒
大家围坐在庭院的锦鲤池边,陈曦先把峰会筹备的进展和自己的顾虑一一说明,随后拿出基金会的运营报表和项目计划书递给张总。张总翻看着资料,时而皱眉,时而点头,还不时在纸上圈画标注。
“你们的问题很典型,很多公益组织都栽在这上面。”张总放下报表,开门见山,“你们做了很多实事,比如非遗数字化、传承人扶持,但这些都只是‘做了什么’,没有说清楚‘怎么持续做’,更没讲明白‘能给合作方带来什么’。”他指着报表上的资金流水,“你们现在的资金来源,要么是捐赠,要么是零散的活动收入,这太不稳定了。想走得远,必须打通公益和商业的通道。”
沈亦舟忍不住插嘴:“可我们是公益基金会,谈商业会不会偏离初心?”张总笑着摇头:“公益不是只能靠‘捐’,好的公益项目,本身就藏着商业价值。比如你们的非遗手作,为什么只能当展品?不能做成标准化产品,进入商超或者线上平台销售吗?”
林砚舟补充道:“我们之前也尝试过帮传承人卖产品,但缺乏统一的品控和包装,销量一直不好。”张总点点头:“这就是关键。你们要做的不是单纯的‘中间商’,而是‘价值放大器’。”他拿起桌上的竹编茶杯,“就像这个杯子,赵村长的手艺是核心,但你们可以做标准化设计、统一品牌包装,再通过苏星然这样的顶流做推广,溢价空间一下子就上来了。”
周教授也认同这个观点:“我们之前更关注学术和传承,确实忽略了市场层面的考量。张总的思路,能让非遗技艺真正‘活’在市场里。”张总继续说道:“而且你们的数字化数据库,不只是用来保存的。可以授权给服装品牌、文创公司做设计参考,这本身就是一笔稳定的收入,还能扩大非遗的影响力。”
陈曦恍然大悟:“您的意思是,我们要把非遗项目变成可复制、可盈利的产品和服务,再用盈利反哺公益?”“没错。”张总赞许地看着她,“公益是内核,商业是手段。用商业逻辑让公益项目自我造血,这才是可持续的模式。”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张总结合自己的创业经验,举了很多案例。他提到某环保组织,把回收的塑料做成文创产品,既践行了环保理念,又实现了盈利;还有某乡村扶贫项目,通过标准化种植和品牌化运营,让农产品走进高端市场。这些案例,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深受启发。
拆解重构:给项目穿上商业“外衣”
张总提议,针对峰会要展示的项目,逐一拆解重构,把每个项目的商业价值提炼出来。大家立刻分工,陈曦负责记录,林砚舟梳理技术亮点,赵村长补充技艺细节,沈亦舟构思推广方式,苏医生则从用户需求角度提出建议。
非遗数字化数据库:从“存档”到“变现”
林砚舟负责的非遗数字化数据库,此前主要用于学术研究和技艺留存。张总看完数据库的演示后,提出了三个变现方向:
1. 授权合作:将彝族漆器纹样、苗族银饰图案等分类整理,制作成不同等级的授权套餐。基础套餐面向小型文创公司,提供图案下载;高端套餐则包含定制设计和技术指导,收取更高费用。
2. 课程输出:针对高校设计专业、文创企业,开设非遗数字化应用课程。由周教授和林砚舟主讲,结合数据库实操,收取培训费。
3. Ip联名:挑选数据库中的经典纹样,与服装、美妆、家居品牌联名,开发限量款产品,基金会抽取分成,再用分成扶持更多传承人。
“这个思路好!”林砚舟兴奋地说,“我们之前已经有三家公司咨询过图案使用,只是没形成标准化的合作模式。”张总点点头:“现在就把合作方案做出来,峰会现场就能跟意向企业对接。”
非遗体验工坊:从“活动”到“产品矩阵”
赵村长牵头的非遗体验工坊,此前多是公益性质的线下活动。张总建议将其升级为“体验+产品”的矩阵:
1. 亲子套餐:针对城市家庭,设计周末非遗体验营,包含竹编、扎染等手工体验,再搭配亲子非遗手作礼盒,家长和孩子可以把作品带回家,收取套餐费。
2. 企业团建:为企业定制非遗团建活动,融入团队协作环节,比如共同完成一幅大型扎染作品,既满足企业团建需求,又推广了非遗技艺。
3. 定制服务:承接婚礼、生日等私人定制手作,比如竹编伴手礼、蜀绣婚书,打造高端非遗定制品牌。
赵村长听得连连点头:“我之前只想着教大家做手工,没想到还能这么多样。”苏医生补充道:“还可以加入非遗养生环节,比如用漆器做艾灸盒,在体验手工的同时,讲解养生知识,吸引更多中老年人。”
公益直播:从“引流”到“商业闭环”
沈亦舟负责的公益直播,此前主要靠打赏和捐赠获取收入。张总指出,这是最浪费流量的方式,他建议构建“直播+电商+公益”的闭环:
1. 专属直播间:在各大平台开设“曦·承非遗”专属直播间,固定时间开播,直播内容分为技艺展示、传承人故事、产品售卖三个环节。
2. 分级产品:直播间售卖的产品分为引流款、利润款和高端款。引流款是9.9元的迷你竹编挂件,吸引流量;利润款是几十元的非遗手作;高端款是几百元的定制作品,提升利润。
3. 公益背书:每笔订单拿出一定比例捐赠给非遗传承基金,在产品详情页标注捐赠明细,让消费者感受到消费即公益,提升购买意愿。
沈亦舟拍了下大腿:“我马上联系平台,申请专属直播间!苏星然那边也可以请她定期过来直播,带动销量。”张总提醒道:“一定要保证产品质量,直播的核心是信任,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
落地细化:把框架变成可执行的方案
听完张总的梳理,大家干劲十足。张总没有立刻离开,而是留下来帮他们细化每个方案的执行细节,避免纸上谈兵。
针对非遗数字化数据库的授权合作,张总建议他们先筛选出10个最具商业价值的纹样,制作成样品册,峰会现场展示给意向企业。同时,提前准备好合作协议模板,明确授权期限、费用、使用范围等条款,提高对接效率。林砚舟立刻着手整理纹样,沈亦舟则负责设计样品册,两人约定三天内完成。
对于非遗体验工坊的套餐设计,张总帮他们核算了成本和定价。亲子套餐定价198元,包含手工材料、教学和礼盒,成本控制在80元以内;企业团建套餐根据人数定价,20人以上团队给予优惠。赵村长负责制定详细的教学流程,苏医生则设计养生体验环节,陈曦负责撰写套餐宣传文案。
公益直播的商业闭环,张总建议他们先从小规模试运营开始。挑选3款产品作为试点,在沈亦舟的个人账号上测试销量,根据用户反馈调整产品和直播流程。同时,联系供应链,确保产品能及时发货,避免出现售后问题。沈亦舟当场就敲定了试点产品,分别是竹编挂件、漆器茶杯和蜀绣徽章。
张总还特别强调了品牌的重要性:“你们要打造一个统一的品牌形象,不管是产品包装、直播间装修,还是峰会展区,都要融入非遗元素,让大家看到这些产品,就想到‘曦·承非遗’。”他建议他们设计专属的品牌LoGo,LoGo可以融合竹编、扎染、蜀绣等元素,简洁易记。陈曦立刻决定,把设计LoGo的任务纳入峰会筹备清单。
忙碌到傍晚,赵村长和苏医生准备了丰盛的晚餐。饭桌上,张总看着大家充满干劲的样子,欣慰地说:“你们这群年轻人有初心、有能力,只要找对方法,一定能把非遗公益做得风生水起。”他举起茶杯,“我这边也会帮你们对接几个意向企业,峰会当天过来看看。”
陈曦感动地说:“张总,太谢谢您了!您不仅帮我们梳理思路,还为我们对接资源,这份情谊我们记在心里。”张总笑着说:“我不是在帮你们,是在投资未来。非遗文化是咱们的根,你们做的事,意义重大。”
紧急调整:峰会筹备全面升级
张总离开后,大家立刻召开紧急会议,根据梳理好的商业逻辑,对峰会筹备工作进行全面调整。
分享稿方面,陈曦和林砚舟连夜修改,增加了商业模式和合作愿景的板块。他们不再只讲传承人的故事,而是重点阐述非遗数字化数据库的授权模式、非遗体验工坊的套餐体系,以及公益直播的商业闭环,让听众清晰地看到合作的价值。沈亦舟重新制作ppt,在页面上加入了品牌LoGo的设计草案和产品套餐示意图,视觉效果更直观。
展品方面,赵村长和沈亦舟对互动展区进行了重新规划。原本杂乱的展品被分为“授权纹样展示区”“体验套餐展示区”和“直播爆款区”,每个区域都配有详细的合作说明和价格表。沈亦舟还特意制作了数字化展示屏,参观者扫码就能查看数据库的纹样,了解合作方式。
现场互动环节,他们新增了“合作意向签约角”,准备了合作协议模板和意向登记表。同时,设计了“非遗盲盒抽奖”活动,盲盒里除了迷你手作,还放入了合作意向优惠券,吸引企业和观众进一步对接。
苏医生也对现场保障做了调整,除了常规的应急医疗箱,还准备了印有品牌LoGo的养生香囊,作为伴手礼送给参会嘉宾。周教授则利用人脉,联系了几家对非遗感兴趣的文创企业,邀请他们峰会当天到展区交流。
峰会前一周,他们进行了一次完整的模拟演练,邀请了几位志愿者扮演参会嘉宾和意向企业。演练过程中,大家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合作协议的条款不够清晰,展品的价格标注不够醒目。针对这些问题,他们逐一修改完善,确保峰会现场万无一失。
尾声:万事俱备,静待峰会
峰会前一天晚上,专属空间的灯光亮到深夜。大家围坐在一起,最后核对一遍所有准备工作:修改后的分享稿流畅自然,展品摆放整齐有序,合作协议和意向表准备齐全,应急物资也已到位。沈亦舟拿出相机,给大家拍了一张合影,照片里的每个人都眼神坚定,充满自信。
“这次有了张总梳理的商业逻辑,咱们不仅能展示非遗的魅力,还能拿到实实在在的合作。”陈曦看着大家,语气里满是期待。林砚舟点点头:“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们要把这些商业模式落地,让更多传承人受益。”赵村长笑着说:“我已经跟村里的传承人说了,等峰会结束,就开始批量制作产品。”
月光洒在庭院里,竹编灯笼的光芒温暖而明亮。经过大佬的指点和团队的努力,“忠犬联盟”的峰会筹备工作已经远超预期。他们不再只是抱着展示非遗的初心参会,更带着清晰的商业规划和合作愿景,准备在峰会上开启非遗公益的新篇章。
第二天清晨,整装待发的六人再次踏上前往峰会会场的路。这一次,他们心中没有了之前的顾虑,只剩下满满的信心。他们知道,这场峰会,将会是他们非遗公益事业的重要转折点,而他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