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默一进入材料学院教学楼的办公室,那些讨论着教材的老师们就围了上来。
“神君,您终于来我们材料学院了,有您帮忙咱们新教材的编纂工作将会快很多。”
“神君,您这次可不能上两堂课就走了啊!”
“神君,我们这有几个化学名词翻译有争论,您给看看!”
……
别看大家七嘴八舌的围着自己,实际上他挺享受这个过程的。
之前这些理工科的老师们一个个将他奉为高不可攀偶像(偶像的原词意思是泥胎木偶神像),敬畏但又不敢接近。
在讨论了几次学术后,这些老师们就把他当成一个可以探讨学术的同行者。
这也是他随着神职品级越来越高,对底层信息日渐失实的一种补偿方式,通过老师学生们的口,或多或少都能知道部分真实信息。
于是他仗着上辈子看过的海量信息,周旋于各学院,让所有老师惊为天人。
他们实在想不通,一个军校出身的神明怎么能懂这么多先进的科学前沿理论。
沈默将神威轻轻的放了放,给了一点点老师们压力,让所有老师顿时安静下来。
然后他微笑着说道,“好了,各位教授们,材料学里面的命名规则你们可以跟化学学院一起讨论,最后制定一个标准出来。”
“最起码本神提供的初高中化学教材里,基本涵盖了大部分命名规则,你们整理一下就是了!”
“咱们当前还有重要的事情探讨!”
沈默说说完,看了一眼仔细听着的老师们,“咱们学生的规模以后会越来越大,所需要的实验器材、设备越来越多。”
“而当前咱们神佑帮又被洋人集体制裁、封锁,连最基本的玻璃仪器都买不到。”
“更何况就算能买到,价格也贵的吓人。这才是咱们国内工科学校少的原因之一,因为大家真投资不起。”
“本神在神域建设这么多实验室,所需要的实验设备太多了,这就需要咱们自己研究制造。”
“要是能制作出便宜的实验设备,到时国内的工科生会多很多。”
沈默说完,老师们彻底沉默了。
要不是沈默提起,他们就忘了洋人是怎么封锁国家理工科的。
他们都有留学经历,知道在当前西方文科西方不禁止学习,但理工科,尤其是应用科学防备的死死的。
每年很少一部分理工科的留学生名额,也全部给了学理论的。
而他们回国后更惨,各个军阀都不乐意建设理工类学校,就算建设了也只管发工资,而很少出钱采购实验设备,甚至他们连找个对口的工作都难。
何况为了教学,很多都是老师们自己掏钱采购的实验仪器,他们经历过一个试管十几大洋,一个烧杯几十大洋,一套化学基础玻璃仪器几千上万大洋的日子。
一年大学文科毕业五六万,理工科只有几千,而且还不一定能毕业。
这种差距让他们对于沈默的提议更让他们心动了。
其中一个老师站出来激动的说道,“神君,太好了,只要基础实验设备便宜下来,咱们就能培养大批工科学生。”
“不过咱们还需要从国际标准化协会引进一套标准的度量衡原始工具过来。”
“这就有点麻烦了。”
沈默深知度量衡的作用,虽然说在不考虑量产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可以用一套长短不一的度量衡工具,来研究、测量、计算某一个常量,然后形成自己的一套对应科技体系。
可有全球统一的标准,也能更好的将量产化商品售卖出去。
想要另开炉灶,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实力与影响力。
就比如以秦朝标准尺长度,然后定义体积,再计算质量,依然能得到引力常数。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扩展计算其他常数,最后形成公式,成为一套科学理论。
但实际生产中需要考虑市场情况啊,当前约翰国牵头搞得标准协会各国都加入进去了,总不能自己单独搞一套吧!
他沉吟了一下,大不了找高卢国、汉斯国等领事去,一两套原始工具他们还是能搞到的,“本神来想办法!”
“当前先挑选玻璃仪器材料,本神倾向于硼硅酸盐玻璃这种硬质玻璃,咱们需要试验出各种成分的比例,工艺流程。”
“一旦确认工艺流程,咱们就可以生产烧杯、试管、烧瓶、锥形瓶、量桶、分液漏斗、冷凝管、温度计等仪器。”
“咱们争取每5个学生共用一套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快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习效率。”
作为一个理科生,他对上辈子那邪“填鸭教育”、“应试教育”的论调嗤之以鼻。
所谓的填鸭教育,就是学生光学理论,没见过对应的科学现象,学习难度高很多,还只能死记硬背。
在社会闯荡几年,有过足够经验,你就会发现曾经初高中学不进的物理、化学理论真的很简单,因为你是真的见过对应理论形成的实物,甚至还能举一反三。
而没经历过的学生,就只能死记硬背。
比如一个孩子学到书本上某一个知识点的时候,通过自己实验还原一遍,那么他就有了同一个知识文字、图像、逻辑的信息整理过程,那么他就能快速掌握。
而这个前提,就需要大量的实验室,大量的实验设备,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但这么做,一个推行平民教育的国家真的负担得起这种高昂的投入么?
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想要破除他们所说的“填鸭教育”,就只能走精英化路线,将同样的教育资源投给少数人,这他们是不是会如愿呢?
还有“应试教育”成才率低,毕业即失业的论调,也是说的冠冕堂皇,背后的核心算计也不低啊。
应试教育是平民教育最核心、最公平的选人手段,而所谓的应试教育低能,又建立在前面缺少实践上。
就拿大学来说,所有大学教材都是成熟的成体系的该学科基础科学理论。
能跟上社会的,基本上是在不断快速更新的各种论文上,及企业、机构实验室内。
这里面的东西能公开么?
大学教育首先是将该学科基础科学理论教给你,然后你通过学习该学科前沿论文,然后进实验室复刻该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新的实验。
而现实中是普通大学生有几个主动学习前沿论文的?
不少人四年连实验室都没进过,他们连自己学科基础理论知识都是死记硬背,这基本又回到了之前的填鸭教育论调上了。
当前的情况就是只有那么一小撮基础知识掌握最好,成绩优秀的人才能被批准进实验室。
才会在老师的带领下,主动学习自己学科前沿零散化的知识。
而偏偏企业也不愿意花代价培养新人,他们直接去学校掐尖招学生。
那些常年泡实验室的尖子,进入企业就能直接进入实验室他不香吗?
指望他们要一些实验室都没进过,连自己本专业基础知识都没牢固掌握的人,重新培养,搞慈善吗?
除了计算机类的,知识更新比较快,其他工科科目大学教材基本够用了,真正跟上市场步伐的,是那些零散的不成体系的论文,才是更进一步的教材。
无论是“填鸭教育”,还是“应试教育”都只是经济受限下,在普及平民教育的基础下一种无奈罢了。
这种论调不知影响了多少人,真得逞了,基本就会走上精英们教育资源集中,普通人快乐教育的路子。
学生人均实验室保有量提升不起来,一切白说!
当然这里面还有学生进入大学,对自己放任自流的原因在里面。
所以沈默打算激进的将实验设备、材料在神域内大学普及。
让每个人一边学,一边动手实践。
反正进来的都是魂体状态,就算出现实验危险,最多就是魂体受伤,疗养一段时间就是了,又出不了生命危险。
更何况实验发生意外,魂体受伤,也能让他们真正牢牢记住实验安全的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