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润物细无声
常委会上的硝烟,并未直接弥漫到海州的街头巷尾,但变化,正以一种更为细微的方式悄然发生。
周六上午,林辰没有带随行人员,只让司机把他送到了北苑片区边缘,便下车步行。他穿着普通的夹克衫,融入周末略显嘈杂的人流中。这是他习惯的一种调研方式,远离汇报材料和预设路线,直接感受城市的脉搏。
穿行在狭窄但还算整洁的背街小巷,他看到工人们正在更换老旧的路灯,新的灯杆更高,灯头也更亮。几个坐在巷口晒太阳的老人闲聊着,语气里带着点期待:“听说这路也要重新铺一下?那敢情好,下雨天不用踩一脚泥了。”
林辰脚步未停,继续往前走。来到一处相对开阔的街角,这里原本是一片杂乱的违章搭建,如今已被拆除,平整出来的空地上,划出了清晰的停车位,旁边还预留出了一片区域,立着“北苑社区便民服务点(规划中)”的牌子。虽然还没正式建设,但已经能看到改变的迹象。
他走进一家看起来有些年头的社区小超市,买了瓶水,随口和收银的中年老板娘聊了几句。
“老板娘,生意怎么样?”
“还凑合吧。”老板娘一边找零,一边叹了口气,“这边住的都是老街坊,买东西图个方便。就是听说旁边要建个大菜市场,也不知道是好是坏。”
“建好了不是更热闹,买东西选择也多吗?”林辰问道。
“热闹是热闹,就怕我们这种小店撑不住哟。”老板娘脸上有些忧虑,“不过,前几天街道的人来登记,说以后可能会引导我们这种小店做特色,比如代收发快递、代缴费用什么的,也算条出路。”
林辰点点头,没再多说。政策的推行,总会触及既得利益,如何在发展中寻求平衡,减少阵痛,正是他们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的。
离开小店,他拐进了一条更深的巷子。这里的环境明显差一些,墙壁斑驳,电线杂乱。但在一处斑驳的墙面上,他看到了新张贴的海报,是市教育局印发的“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政策解读”,旁边还附有二维码,可以扫描查询更详细的信息和试点学校名单。
几个提着菜篮子的妇女站在海报前指指点点。
“看到没,实验一小的钱校长可能要去新建的那个七小当校长?”
“真的假的?那我家娃以后是不是也能听到名师讲课了?”
“说是轮岗三年,也不知道效果怎么样……”
“总比一动不动强吧?好老师都扎堆在那么几个学校,咱们这片的孩子太吃亏了。”
议论声中有期待,有怀疑,但更多的是对改变可能带来的公平的渴望。林辰默默听着,心里清楚,舆论的造势固然重要,但真正能说服人的,是这些即将发生在普通人身边的具体变化。
他走到巷子尽头,那里有一小片空地,几个孩子正在追逐玩耍。旁边,一座老旧的公厕正在进行升级改造,外面围着施工挡板,上面印着“海州市民生实事工程”的字样和改造后的效果图。
“爸爸!”
一声清脆的童音让林辰一怔,循声望去,只见沈清秋正抱着林湛,站在不远处的巷口,微笑着看着他。她今天休息,穿着简单的米色风衣,气质温婉。小家伙在她怀里,正兴奋地朝他挥舞着小手。
林辰快步走过去,脸上露出真切的笑容:“你们怎么来了?”
“湛湛闹着要出来玩,我看天气不错,就带他随便走走,没想到碰到你了。”沈清秋将儿子递过来,林辰自然地接过,抱在怀里。小家伙搂住他的脖子,亲昵地蹭了蹭。
“调研?”沈清秋看了一眼周围的环境,轻声问。
“嗯,随便看看。”林辰掂了掂怀里的儿子,“感觉怎么样?”
沈清秋顺着他的目光,也看了看那片正在改造的公厕,以及远处隐约可见的新路灯,点了点头:“好像……是在变好。虽然慢,但能感觉到。”
她的评价很朴素,却让林辰心中一定。专业人士的认可固然重要,但来自家人的、基于最直观感受的肯定,同样珍贵。
“走吧,回家。”林辰一手抱着儿子,另一只手很自然地牵起沈清秋的手。
“你忙完了?”
“今天的工作结束了。”林辰笑了笑。置身于这充满生活气息的街巷,听着寻常百姓的议论,抱着软糯的儿子,牵着妻子的手,那些会议室里的唇枪舌剑、文件上的数字博弈,似乎都暂时远去。
他知道,与陈海洋的较量远未结束,那些宏大的叙事和耀眼的数据依然拥有强大的吸引力。但他更加确信,脚下这条看似平凡、甚至有些泥泞的道路,连接着的是最真实的人间烟火,夯实的是这座城市最基础的底盘。
变革,未必总是轰轰烈烈。有时,它就如同这春日里细微无声的雨丝,悄然浸润着这片土地,等待着破土而出的那一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