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里之后,苏安微微一笑上前一步:“我倒有一个办法,或许能行。”
几人齐刷刷的一愣,钟遥更是惊住。
他真有办法啊?
于是连忙说道:“苏公子有办法?”
几人的目光也纷纷侧向苏安,眼神中带着一丝希冀。
尤其是上阳城的刺史杜明,他作为上州的刺史,位列三品,京城之中的消息他自然听说过。
当时就有消息传来说京城之中有一才子,通过文试替他们雍国赢得了三座城池。
而后听说这户部尚书,似乎也栽在了此人的手中。
他也很想见识一下,可大雍律令明确说明当地官员不得擅自进京,自己也只能等机会。
可没想到机会没等到,却等来了天花。
而他,作为大雍的臣子,首先要考虑的自然就是整个大雍,所以他当即就决定封锁城门。
用一城的人,将天花阻拦在这座城池当中。
可没想到,偏偏是自己想见的这位苏大人,带着防控天花的方法,来到了上阳城。
而且如此年轻,有如此魄力来到这死生之地。
难道他就没想过万一上阳城感染的不是天花,而是其他的疫病?
而现在,他们棘手的民生问题,苏大人竟然也有办法?
苏安看着众人,笑了笑,上前一步:“有一法或许可行,那便是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
众人相视一眼,眼神中皆是闪过一丝疑惑,表示没有听过这个词。
“对,所谓以工代赈....嗯...怎么解释呢?”
苏安想了想继续说道:“就是说,我们不能让百姓白白等着朝廷发放救济粮度日。那样不仅消耗巨大,也容易让部分人产生惰性。”
“我们应该由官府出面,组织百姓进行劳作,比如趁这个时候修理一下府衙,但让他们通过劳动每日换取一些钱财或者口粮。”
“也可以大规模的清扫一些街道,彻底清除天花残留,或者暗中联合,让城中的寺庙或者地主们,告诉他们这房屋早晚要修建,择日不如撞日,现在只需要花费少量银子就能修建房屋。”
“切记,官府出面修缮府衙的时候,一定不要太善,往下压压价格,保证百姓们能吃饱就行。”
几人听后,皆是有些发愣,甚至有些惊住。
这不提高工钱,反而要往下压价?
钟遥一愣,一开始说以工代赈的时候,还有点惊喜,可为什么要往下压价?
不是百姓的工钱越多,对他们越好吗?
苏安看着几人疑惑的样子,无奈的摇头笑了笑:“现在最重要的恢复民生。”
“如今城中百废待兴,大量百姓急需工作糊口。若官府此时以高价雇佣,看似仁慈,实则弊端极大。”
“其一,会过快消耗本就有限的赈灾银钱和物资,难以持久。”
“其二,会吸引周边郡县甚至更远地方的闲散劳力涌入,可能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也挤占了本地真正急需工作的百姓的机会。”
“这第三嘛,也是最关键的,会扭曲市场,让那些地主、商户觉得奇货可居,将来恢复正常时,工价会被抬到一个不合理的高度,反而不利于长远恢复。”
苏安说完这三条,又深吸了一口气。
“若官府压得价格够低,反而能触动那些寺庙或者地主家的人,只要他们稍微提高一些工钱,百姓们则会抢着做,这样一来,百姓们至少先能活下去。”
“等动荡彻底结束之后,可适时的降低一下商税,然后提高一下百姓的福利程度,如此一来,天花带来的影响可解。”
苏安一口气说完,一时间有些口干舌燥,眼神便在案子上扫来扫去。
身旁的人见状连忙端来一盏茶。
苏安接过之后,喝了一口之后差点吐出来,这茶叶比自己在京城喝的,味道还要大。
现在的茶,苏安只能用提神醒脑这四个字来形容。
至于好喝?那是一点都谈不上。
看来自己还有抽时间搞出真正的茶叶啊。
苏安刚吐槽完,见四周没有声音,抬头望去。
只见钟遥、杜明等人都怔怔的看向自己,眼神中充满了震惊与深思。
寂静了片刻之后,钟遥和杜明最先缓过神来。
钟遥缓缓开口:“苏公子深谋远虑,本宫险些误解了,正如苏公子所说,如此方能持久,更能聚集真正需要有帮助的人。”
杜明更是一拍大腿:“明白了,下官明白了,苏大人此举看似严苛,实则是真正的大仁政啊,这才是保住百姓的根本,这才是为了大多数人的长远生计。”
“下官受教了。”
苏安看着二人激动的模样笑了笑,叮嘱他们:“切记,先处理好天花,现在莫要过多在后续上面处理。”
“等天花处理完之后,在商议后面之事,不然只会一根筋变成两头堵。”
杜明连连点头:“是是,下官明白,下官会掌握好这个度的,请苏大人放心。”
苏安轻轻点了点头:“好了,派一安全之人,回京城传信,莫要让陛下他们担心,省的到时候他们说我又像平东县一事一样,不往回传信!”
杜明领命之后退去,而后长史和司马等人也尽数退去,整个屋中就剩下了钟遥和苏安二人。
钟遥的大眼睛亮闪闪的盯着苏安。
而苏安见众人离去之后,伸个懒腰:“闲来无事,去城中看看情况如何。”
说着,苏安就要往外走。
“等等!”
钟遥下意识的拦住了他,而苏安也回头诧异的看了她一眼。
“怎么了殿下?”
钟遥也意识到自己的语气有些激动,深吸了一口气说道:“苏公子,如今城中大部分百姓都已接种牛痘,而且假天花之症已经过去。”
“若苏公子此时出现在大街上,百姓们看到之后,避免不了的围观叩谢,反而影响他们休养和衙役们办事。”
苏安倒是没想到这些,听到公主的话,点点头重新坐下。
“倒是有些着急了。”
公主笑而不语,也陪同他坐在一块。
与此同时,刺史杜明经过挑选,找到一个绝对安全的人,带着信件回京禀告上阳城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