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明星企业考察与暗流
清晨七点半,江州市委招待所餐厅。
调研组一行人围坐一桌,吃着简单的自助早餐。气氛比昨日轻松不少,但空气中仍弥漫着一丝正式工作开始前的肃穆。王海慢条斯理地喝着小米粥,李东快速地吃着包子,一边还在用手机查看邮件,孙伟安静地吃着鸡蛋,陈涛则和旁边的服务员聊着当地的早点特色。
林风坐在主位,面前摆着一碗豆浆和几根油条,却没什么胃口。昨晚几乎一夜未眠,加上前夜的疯狂,身体深处传来阵阵疲惫,但他强打起精神,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斜对面的赵雅雯身上。
她今天换了一身浅灰色的职业套裙,款式简洁利落,长发在脑后挽成一个优雅的发髻,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修长的脖颈,脸上化着精致的淡妆,恰到好处地遮掩了可能存在的倦容,显得神采奕奕。她正小口喝着牛奶,姿态从容,仿佛昨晚那个在激情中沉沦的女人只是幻影。感受到林风的目光,她抬起眼,与他视线短暂交汇,眼神平静无波,如同看一个普通同事,随即自然地移开,继续与身旁的孙伟低声交谈着什么。
林风心中微动,也迅速收敛心神。他知道,从现在开始,必须进入工作状态。
八点整,江州市政府安排的考斯特中巴车准时抵达。众人上车,车子向着市郊驶去。
今天考察的第一站,是江州市乃至全省都颇有名气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绿源集团”。车子驶入集团大门,眼前豁然开朗。宽阔整洁的厂区道路,两旁绿树成荫,现代化厂房鳞次栉比,远处还有大片玻璃温室的反光,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车刚停稳,早已等候在办公楼前的一行人便迎了上来。为首的是江州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姓周,一位五十岁左右、面色红润、身材微胖的男子,笑容可掬。他身边是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以及绿源集团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一位四十多岁、精明干练的企业家。
“欢迎欢迎!欢迎h市的各位领导莅临绿源指导工作!”周副市长热情地握住林风的手,力度十足。
“周市长太客气了,我们是来学习取经的。”林风谦逊回应,并将组员一一介绍。
寒暄过后,众人被请进集团总部大楼。一楼是巨大的产品展厅,灯光璀璨,陈列着集团旗下各类深加工的农产品,从有机米面油到高端休闲食品,从生物提取物到保健品,琳琅满目,包装精美。集团老总亲自担任讲解员,声音洪亮,充满自豪地介绍着企业的发展历程、产业布局和品牌成就。
“我们绿源集团,始终坚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模式,目前拥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称号,去年产值突破了五十个亿,带动上下游农户超过十万户……”老总侃侃而谈。
调研组众人认真听着,不时点头。孙伟推了推眼镜,目光锐利地扫过展厅里的产业链图谱,在关键节点上停留。李东则更关注墙上的巨大电子屏显示的各项经济指标,眼神发亮。陈涛凑近展柜,仔细看着产品说明,时不时询问原料来源。王海面带微笑,偶尔插话点评一两句,显得经验老到。
林风跟在队伍中,手里拿着笔记本,不时记录关键信息。他听得非常专注,但并非全盘接受,而是在心中快速分析、过滤、质疑。
参观完展厅,众人移步生产区。穿过长长的参观走廊,透过巨大的玻璃窗,可以看到全自动化的生产线正在高效运转,几乎看不到几个工人。车间内洁净明亮,设备先进,管理规范,确实体现了现代化农业企业的水准。
“这条生产线是从德国引进的,目前是国内最先进的,实现了从清洗、分拣、加工到包装的全流程自动化,大大提高了效率和产品一致性。”企业老总介绍道。
“效率提升确实显着,”孙伟开口提问,语气严谨,“不过,我想了解的是,如此高投入的自动化设备,其产能与上游原材料基地的供给匹配度如何?产业链协同的效率,是否达到了最优?另外,技术研发投入占产值的具体比例是多少?可持续性如何?”他的问题直指核心,带着学者式的较真。
企业老总和周副市长对视一眼,周副市长笑着接过话头:“孙处长问题提得好!这方面我们市里也有统筹规划……” 他详细解释了政府如何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以及对企业研发创新的支持政策。
李东则更关心实际效益,他打断问道:“周市长,王总,去年集团利税具体是多少?直接带动就业人数有详细统计吗?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怎么样?”他的问题直接、功利,略显急迫。
集团老总一一给出数据,李东听得连连点头,显然对这些硬指标非常满意。
陈涛则趁着间隙,走到生产线尽头,和一位正在做最后质检的老工人聊了起来,询问他们的工作强度、收入情况,以及公司如何与提供原材料的农户对接、保障农户收益等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老工人憨厚地回答着,陈涛听得认真,不时在本子上记着。
王海在整个过程中,显得从容不迫。他偶尔会从县域经济整体发展的角度,点评几句:“这种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很好,关键是形成集群效应,不能一枝独秀。还要注意防范市场风险,毕竟农业项目周期长、风险高。” 他的话四平八稳,展现了宏观视野和老成持重。
林风大部分时间在安静地观察和倾听。他走到一处关于品牌建设的展板前停下,上面展示了“绿源”系列产品的市场分布和品牌价值评估。
这时,周副市长笑着问:“林县长,您看下来,有什么感受或者问题吗?”
林风合上笔记本,目光沉稳地看向周副市长和企业老总,不疾不徐地开口:
“非常感谢周市长和王总的详细介绍,绿源集团的发展成就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全产业链布局和品牌化运作,非常值得学习。”他先给予肯定,然后话锋一转,“我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下。”
他顿了顿,清晰地说道:
“第一,关于政策支持。我们看到政府给予了企业很多扶持,我想了解,这些政策是如何精准识别企业需求并有效滴灌的?比如在技术升级、市场开拓的关键节点,政策是如何介入并发挥杠杆作用的?”
“第二,关于利益联结。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如何确保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更加紧密和公平?除了订单农业,有没有更深入的、比如股份合作等模式,让农民能更多分享产业增值的收益?”
“第三,关于品牌与风险。品牌带来了市场溢价,但也意味着更高的市场期望和风险。集团在品牌维护、质量管控,以及应对市场波动方面,有什么具体的机制和预案?”
他的问题层层递进,不仅关注发展成果,更深入探讨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机制、潜在问题和可持续性,体现了很强的系统思维和前瞻性。周副市长和企业老总听完,眼神都认真了起来,不再是简单的客套,而是真正开始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解释。周围的其他江州官员也暗自点头,对这位年轻的县长刮目相看。
而在这一片严肃的专业交流氛围中,一些微妙的暗流也在悄然涌动。
李东似乎总想往赵雅雯身边凑。在参观生产线时,他借指点设备的机会,靠近赵雅雯,压低声音说:“赵处,你看这自动化程度,投入肯定不小,没有财政支持很难想象吧?”试图展现自己对项目资金层面的敏感。
赵雅雯脸上保持着礼貌的微笑,身体却微不可察地向孙伟那边靠了靠,巧妙地拉开一点距离,接口道:“李县长说得是。所以更想听听王总介绍,这类重大项目,财政资金是如何进行绩效评估和风险管控的?投资回报周期和社会效益是如何衡量的?”她轻巧地将话题引向了自己更擅长的专业领域,既回应了李东,又展现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化解了对方的刻意靠近。
李东碰了个软钉子,讪讪一笑,只好顺着话题和王总讨论起来。
林风将这一幕尽收眼底,面色平静,继续与周副市长交谈,但握着笔记本的手指微微收紧了一下,随即又松开。他必须克制,不能流露出任何异常。
在前往下一个参观点,穿过一个大型玻璃温室时,林风和赵雅雯恰好并排走在一组茂密的无土栽培蔬菜架旁。四周是郁郁葱葱的植物,暂时隔绝了其他人的视线。两人的手臂几乎要碰到一起。
就在那一瞬间,林风的目光不经意地扫向赵雅雯。几乎同时,赵雅雯也侧过头来看他。
四目相对。
时间仿佛凝固了零点几秒。他的眼神深邃,带着探究和一丝难以察觉的关切;她的眼眸清澈,却像一汪深潭,底下藏着只有彼此才懂的暗涌。
没有言语,没有表情的变化。
下一刻,两人极其自然、几乎同步地移开了视线,继续目视前方,脚步未停,仿佛刚才那短暂的对视只是无意间的偶然。
赵雅雯加快半步,走向前面的孙伟,讨论起温室的环境控制系统。林风则放缓脚步,与身后的王海就刚才看到的灌溉技术交流起来。
演技完美,天衣无缝。
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在那看似平静的表象下,心跳曾漏掉了一拍。考察仍在继续,专业的交流、各怀心思的互动、以及深藏不露的情感,在这现代化农业企业的背景下,交织成一幅复杂的图景。
(第151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