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用“自然后果与逻辑后果”来取代“惩罚与奖赏”的智慧
在传统育儿中,父母常用的手段是“惩罚”和“奖赏”:
孩子表现好,就给予物质奖励;
孩子表现不好,就进行批评、打骂等惩罚。
德雷克斯认为,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尊重孩子的“操控”手段,无法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反而会让孩子依赖外部评价,失去自我判断的能力。
替代惩罚与奖赏的,是“自然后果”与“逻辑后果”。
让孩子通过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学会自我约束和责任担当。
自然后果:让孩子体验行为的直接结果。
自然后果,是指孩子的行为直接导致的、自然发生的结果,不需要父母干预。
比如,不吃饭会饿,不穿衣服会冷,不按时睡觉会犯困,忘记带作业会被老师批评。
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因为孩子能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和结果之间的联系,从而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
书中有一个经典案例:一个小男孩总是忘记带午饭,每天都要妈妈送到学校。
妈妈多次提醒,但孩子依然我行我素。
后来,妈妈决定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不再给他送午饭。
那天中午,孩子饿了一顿,下午回家后,主动把第二天的午饭放进了书包。
从那以后,孩子再也没有忘记带午饭。
饥饿的滋味,比妈妈的无数次提醒都管用。
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时,父母需要做到“不干预、不指责、不怜悯”。
不要在孩子饿的时候偷偷给他送食物,不要指责他“我早就告诉你了,你就是不听”,也不要因为心疼而妥协。
只有让孩子完整地体验后果,才能真正吸取教训。
当然,自然后果的前提是“安全”。
如果孩子的行为会带来危险,比如触摸电源、闯红灯,父母不能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而是要及时制止,并向孩子解释原因。
逻辑后果:设定合理的规则与结果。
有些行为的自然后果不明显,或者无法让孩子直接体验,这时就需要父母设定“逻辑后果”。
逻辑后果是指与孩子的行为相关联、合理、尊重且预先告知的结果,它不是惩罚,而是帮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比如,孩子故意打翻牛奶,自然后果是“没有牛奶喝了”,但逻辑后果可以是“你需要自己把打翻的牛奶清理干净”;
孩子不按时完成作业,自然后果是“作业完不成会被老师批评”,逻辑后果可以是“你今天需要减少30分钟的娱乐时间,用来完成作业”。
设定逻辑后果时,需要遵循四个原则:合理、相关、尊重、预先告知。
1、合理:后果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和能力,不能过于严厉。比如,不能因为孩子打翻了一杯牛奶,就惩罚他一周不能看电视。
2、相关:后果要与孩子的行为相关联。比如,孩子破坏了玩具,后果应该是“一段时间内不能玩玩具”,而不是“不能吃零食”。
3、尊重:后果不能带有侮辱性,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能说“你真笨,连牛奶都拿不稳”,而是平静地告诉孩子“你需要自己清理干净”。
4、预先告知:后果要在孩子行为发生前就明确告知,让孩子知道如果做了某件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比如,提前告诉孩子“如果今天不按时完成作业,晚上就不能看动画片”。
逻辑后果与惩罚的本质区别在于:
惩罚是为了让孩子“受苦”,从而不敢再犯;
而逻辑后果是为了让孩子“学习”,从而学会承担责任。
比如,孩子撒谎,“惩罚”是打骂孩子,让他因为害怕而不敢撒谎;
“逻辑后果”是让孩子向对方道歉,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让他明白撒谎会伤害别人,需要自己弥补。
摒弃奖赏:警惕“外部驱动”对内在动力的消耗。
很多父母认为,奖赏能激励孩子表现更好,但德雷克斯在书中明确反对这种做法。
他认为,奖赏和惩罚本质上是同一逻辑。
都是通过外部刺激操控孩子的行为,会让孩子失去内在驱动力,变得只在乎“得到奖励”,而不是“做好事情本身”。
比如,孩子主动收拾房间,父母立刻给予物质奖励;
孩子考试成绩好,就承诺带他去游乐园。
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一种认知:“我做事情是为了得到奖励,如果没有奖励,我就没必要做。”
一旦父母停止奖励,孩子就会放弃原本的好行为。
更严重的是,过度奖赏会让孩子依赖他人的评价,失去自我判断的能力。
他们会习惯性地问“我这样做能得到什么”?
而不是“我这样做是对的吗”?
“我喜欢做这件事吗”?
这种以外部评价为导向的成长,会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因为没有“奖励”而失去前进的动力,难以承受挫折。
书中有一个案例:一位妈妈为了让儿子主动写作业,每天都会给儿子一块巧克力作为奖励。
后来,妈妈觉得儿子应该养成自觉写作业的习惯,就停止了奖励。
结果,儿子再也不愿意主动写作业,还哭闹着要求妈妈继续给巧克力。
妈妈这才意识到,奖励并没有培养孩子的自律,反而让他对巧克力产生了依赖。
真正的内在动力,来自孩子对事情本身的兴趣和责任感。
当孩子觉得“收拾房间能让家里更整洁,我是家庭的一员,这是我的责任”
“写作业能让我学到知识,变得更棒”时,才会主动去做,并且坚持下去。
父母要做的,不是用奖赏诱惑孩子,而是帮助孩子发现事情本身的价值,让他从做事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比如,孩子收拾完房间后,父母可以说:“你把房间收拾得真整洁,看起来真舒服,妈妈为你感到骄傲。”
这种对过程的肯定,比物质奖励更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