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从无力感到自信岛:游戏力如何激发内在力量
认识孩子的三波自信力:成长路上的力量积淀
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品质,而是在成长中慢慢积累的力量。
科恩博士在书中梳理出孩子自信发展的三波脉络。
每一波都需要游戏力的滋养与支撑,每一次积淀都为孩子搭建起通往自信的阶梯。
婴儿期的自信,源于基本需求被及时回应。
此时的孩子通过感官探索世界,父母温柔的抚触、及时的回应、眼神的追随,都是最简单的游戏互动。
当孩子发出声音得到回应,伸出小手被轻轻握住,他会感受到“我是被重视的,我的需求是被看见的”,这份安全感是自信的第一块基石。
游戏力在此时表现为全然的接纳与陪伴,让孩子在被爱的氛围中建立对世界的信任。
学步期的孩子开始尝试独立,说“不”成为他们的常态。
这是自主意识觉醒的表现,也是自信发展的第二波脉络。
他们渴望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探索,哪怕做得不够好。
此时的游戏力,是给予选择的空间与试错的包容。
通过简单的自主游戏,让孩子感受到“我的想法被尊重,我的行动有意义”。
比如让孩子自己选择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自己决定玩什么游戏,在自主选择中积累“我能行”的信念。
学龄期的孩子开始融入集体,社交中的自我定位成为自信发展的第三波脉络。
他们开始在意同伴的看法,渴望在集体中获得认可。
此时的游戏力,是通过合作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体验“我能做到”“我被需要”的成就感。
在合作游戏中,孩子学会与人沟通、互相配合,感受到自己在团队中的价值;
在角色扮演中,孩子尝试不同的身份,探索自己的能力边界,进一步巩固自信。
这三波自信力层层递进,游戏始终是贯穿其中的滋养剂。
它让孩子在无压力的环境中,慢慢建立起对自我的认可与信任。
从最初的“被爱”中获得安全感,
从“自主”中获得掌控感,
从“合作”中获得价值感,最终成长为自信满满的人。
力量感游戏设计:搭建自信的阶梯
自信的核心是“我能行”的信念,而游戏正是让孩子体验这种信念的最佳场景。
力量感游戏的设计,无需复杂道具,关键在于让孩子掌控局面、体验成功,从而积累自我认可。
这类游戏的核心,是让孩子成为主导者。
可以是简单的“停走”互动,让孩子决定节奏,父母根据指令做出反应;
可以是需要父母“示弱”的竞赛,让孩子体验胜利的喜悦,比如故意让孩子在跑步比赛中“赢”过自己,在积木搭建中赞美孩子的创意;
也可以是允许反复尝试的搭建类游戏,让孩子在一次次调整中感受到“我能做好”。
这些游戏的本质,是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体验掌控感,让他明白“我有能力影响周围的事物”。
游戏中的“失败”同样具有价值。
当积木倒塌、游戏受阻时,父母的态度至关重要。
与其指责或包办代替,不如用积极的心态回应。
把“失败”变成新的游戏情节,鼓励孩子重新尝试。
比如积木倒塌时,不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而是欢呼“哇,我们可以搭建一个更坚固的城堡了”。
这种对挫折的积极解读,会让孩子明白“犯错不可怕,我有能力重新开始”。
力量感游戏不是让孩子变得“强势”,而是让他内心变得强大。
每一次成功的体验,每一次被认可的瞬间,都会像小石子一样,堆叠成自信的岛屿。
在游戏中,孩子学会面对挑战,学会接纳不完美,学会在挫折中重新出发。
这些能力会化作内在的力量,支撑他们在成长路上勇敢前行。
应对恐惧与挫折:用游戏化解成长的烦恼
成长路上,恐惧与挫折是难免的课题。
孩子可能害怕陌生环境、担心失败、抗拒未知挑战,这些负面体验若无法及时消化,会变成内心的枷锁。
而游戏力,是帮助孩子直面恐惧、接纳挫折的温柔方式。
游戏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模拟场”,让他们可以在无风险的环境中反复面对令自己恐惧的事物。
对于害怕打针的孩子,通过“医院情景重现”游戏,让孩子扮演医生,父母扮演病人,在模拟打针的过程中,孩子会逐渐熟悉流程,减少对未知的恐惧。
对于害怕陌生环境的孩子,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提前熟悉新环境的场景,比如模拟幼儿园的日常,让孩子知道会遇到什么、可以做什么,从而缓解焦虑。
应对挫折时,游戏力的核心是“接纳情绪,提供支持”。
当孩子因失败而沮丧时,不必急于安慰或说教,而是通过游戏引导他表达感受、寻找方法。
比如孩子在拼图时遇到困难想要放弃,父母可以加入游戏,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办法,鼓励他“再试试,说不定下一块就能拼上”。
让孩子明白,挫折是成长的常态,而他拥有面对挫折的力量。
这种通过游戏消化负面体验的方式,比单纯的安慰更有效。
它让孩子在主动参与中学会面对,在无压力中积累勇气。
游戏力不是让孩子避免受伤,而是让他拥有治愈自己、重新出发的能力。
这份内在的力量,会伴随孩子一生,让他在未来的人生中,能够从容应对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