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游戏力父母的自我修炼:从焦虑到从容
放下身份包袱:做60分父母就够了
很多父母抗拒和孩子玩游戏,源于内心的重重包袱。
怕自己表现得“很傻”,不符合成年人的身份;
怕游戏没有“教育意义”,纯粹是浪费时间;
怕自己做不好“完美父母”,给孩子不够好的陪伴。
这些执念像无形的枷锁,让父母在亲子互动中束手束脚,无法真正享受陪伴的快乐。
但科恩博士告诉我们,游戏力的前提,是放下这些包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做一个60分的父母就足够了。
“60分父母”不是敷衍,而是智慧。
它意味着允许自己犯错,允许游戏不那么“成功”,允许孩子体验不完美的陪伴。
当父母放下“教育者”的架子,坦然地和孩子一起疯玩、一起大笑,甚至一起犯错,这份真实与放松,会比完美的技巧更有感染力。
孩子需要的不是无所不能的父母,而是愿意放下姿态、走进他们世界的伙伴。
哪怕游戏过程中漏洞百出,哪怕自己的表演有些笨拙,只要带着真诚与爱意,孩子都能感受到这份陪伴的珍贵。
成人的世界充满了规则与束缚,我们习惯了严肃、理性、一本正经。
而游戏是重新连接童真的契机,是让我们卸下伪装、回归本真的方式。
当我们愿意和孩子一起趴在地上看蚂蚁搬家,愿意跟着孩子的节奏哼唱跑调的儿歌,愿意在游戏中“示弱”“扮丑”,我们不仅能让亲子关系更亲密,也能让自己在忙碌的生活中,重拾久违的轻松与纯粹。
放下身份包袱,不是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而是明白育儿的核心是情感联结,而非完美的形式。
向内看:先照顾自己,再滋养孩子
育儿的焦虑,往往源于父母自身的情绪透支。
当我们疲惫不堪、情绪低落时,很难有耐心陪伴孩子玩游戏,更难做到共情与理解。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不耐烦,看似是因为孩子“不听话”,实则是自己的“情绪杯”已经空了,没有多余的能量去回应孩子的需求。
游戏力父母的修炼,从照顾自己的情绪开始,只有先让自己的内心充满能量,才能给孩子足够的滋养。
学会“暂停”是重要的能力。
当感到情绪快要失控时,不必强迫自己继续陪伴,而是给自己5分钟的时间,离开现场,做一些能让自己平静下来的事情。
可以是喝一杯水、深呼吸几次、听一首舒缓的音乐,或者只是安静地坐一会儿。
这不是逃避,而是对自己和孩子负责。
当我们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的行为,用游戏力的方式化解矛盾,而不是被情绪牵着走。
“游戏日记”是自我觉察的好方式。
记录下与孩子游戏时的感受、遇到的问题、内心的焦虑,通过梳理,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需求与情绪模式。
比如记录下“今天陪孩子玩游戏时,因为他反复打断我而感到烦躁”,然后反思“是不是自己当时太累了,还是对孩子有过高的期待”。
通过持续的自我觉察,我们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在陪伴孩子时更专注、更有耐心。
育儿不是牺牲自我,而是彼此滋养。
很多父母将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忽略了自己的需求,最终在疲惫与焦虑中消耗自己,也影响了亲子关系。
游戏力让我们明白,照顾好自己与照顾好孩子同样重要。
当父母的“情绪杯”充盈时,才能从容地用游戏力滋养孩子,让亲子关系进入良性循环;
当父母能倾听自己的内心,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感受,成为更懂孩子的伙伴。
家庭团队协作:让游戏力成为共同的选择
游戏力不是某一方的责任,而是整个家庭的共同修行。
父母的共同参与、长辈的理解支持,能让游戏力的滋养更全面、更持久,让家庭成为一个充满欢笑与爱的团队。
父亲的参与有着独特的价值。
在传统育儿观念中,母亲往往承担更多的陪伴责任,而父亲的角色常常被忽略。
但科恩博士强调,父亲的参与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男性更擅长打闹类、冒险类游戏,这些游戏能让孩子体验到不同的互动模式,培养勇气与探索精神。
父亲的陪伴,能让孩子学会更多元的沟通方式,人格发展更均衡;
同时,父母共同参与游戏,也能让夫妻关系在共同育儿中更加亲密,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长辈的加入能带来别样的温暖。
祖辈的传统游戏,藏着岁月的智慧与温情,比如翻花绳、踢毽子、讲故事,这些简单的互动不仅能建立跨代联结,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包容与多元,还能让长辈在陪伴中感受到快乐与价值,享受天伦之乐。
当然,祖辈可能会有不同的育儿观念,关键是家庭成员间达成共识,尊重彼此的差异,用一致的理念与态度,让游戏力融入家庭生活。
比如和长辈沟通,让他们明白游戏力的核心是情感联结,而不是形式的复杂,鼓励他们用自己熟悉的方式与孩子互动。
家庭是一个团队,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与价值。
游戏力让家庭成员在互动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让育儿不再是某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全家人的“并肩同行”。
当父母一起陪孩子玩游戏,
当长辈用传统游戏滋养孩子,
当全家人都能在游戏中感受到快乐与温暖,
家庭氛围会变得更加和谐、包容,孩子也能在多元的陪伴中健康成长。
这种共同的修行,不仅能让孩子受益,也能让每个家庭成员都在互动中获得滋养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