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北岸的土地,并不意味着立刻抵达安全的港湾。在接应同志的带领下,林锋小队继续在高粱地、沟壑和稀疏的林地里穿行了近一个小时,直到天色蒙蒙亮,才终于靠近一个看起来寻常的苏北村庄。
与国统区或敌占区村庄那种暮气沉沉、警惕封闭的氛围不同,虽然天色尚早,村口已有身影活动。一个戴着破旧军帽、扛着红缨枪的半大孩子(儿童团员)正站在一棵老槐树下放哨,眼睛瞪得溜圆,远远看到带队的地下同志,立刻打了个手势,随即转身向村里跑去。
村口的土墙上,刷着一些白色的标语:“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参军保田,支援前线!”“人民军队爱人民”。字迹或许不算工整,却透着一股蓬勃的力量。
很快,几位干部模样的人快步从村里迎了出来。他们大多穿着洗得发白的土布军装或便服,面容清瘦,眼神却明亮而热情。为首的一位中年男子,约莫四十岁年纪,嘴角带着笑意,但目光中仍带着应有的审慎。
“欢迎!欢迎同志们!一路辛苦了!”中年男子上前紧紧握住带队交通员的手,然后目光扫过林锋和他身后风尘仆仆、穿着混杂却难掩精悍之气的小队成员,“这位就是‘磐石’同志吧?我是这个区的区委书记,姓周。接到上级通知,一直在等你们!”
“周书记,你好,我是林锋。”林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虽然他此刻穿着百姓衣服,但这个动作依旧干脆利落。他身后的水生等人也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
“哎呦,使不得使不得,到了这里都是同志,不讲那么多虚礼。”周书记连忙摆手,笑容更真诚了些,“快,进村歇歇脚!乡亲们准备了热水和吃食。”
走进村庄,一种前所未有的气息扑面而来。虽然房屋依旧简陋,道路依旧尘土飞扬,但村民们(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的脸上没有那种常见的麻木和畏惧,反而带着一种忙碌和期盼。几个妇女正围坐在村公所外的空地上纳鞋底、缝补军衣,看到他们过来,都友善地点头微笑。墙角蹲着晒太阳的老汉,叼着烟袋,眼神里是平静而非死寂。
村公所实际上就是几间稍大点的土坯房,门口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xx村公所”。里面陈设极其简单,几张旧桌椅,墙上贴着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画像,还有一张手绘的简易地图。
热腾腾的玉米面窝头和红薯很快端了上来,还有一大盆看不见油花的青菜汤。对于饥肠辘辘的队员们来说,这已是无上的美味。
“条件艰苦,同志们别见怪。”周书记有些不好意思。
“这很好,非常感谢!”林锋由衷地说。他能看出,这恐怕已是乡亲们能拿出的最好的食物。
吃饭的间隙,周书记和一位戴着眼镜、像是文书同志的年轻人开始对林锋进行简单的登记和问询。问题主要集中在他们的身份、从何处来、途中情况以及有何特长。过程很客气,但必要的程序一丝不苟。林锋谨慎地回答,隐去了穿越等不可思议的部分,重点强调了他们原属国军部队因不愿打内战而毅然北上的经历,以及小队成员普遍具备的战斗技能。
周书记认真地记录着,听到他们是实战经验丰富的老兵时,眼睛明显亮了一下。
“林锋同志,你们的情况我大致了解了。上级已有指示,会妥善安排你们。”周书记合上本子,语气严肃了些,“不过,按照规矩,你们需要在这里稍作停留,一方面恢复体力,另一方面也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了解。”
他看向林锋,语气诚恳:“我们这里和那边不一样,很多事情,比如咱们党的政策、人民军队的纪律、为什么要搞土改,这些都需要同志们慢慢了解和学习。希望你们能理解。”
“我们明白,一切听从组织安排。”林锋立刻表态。他深知,从旧阵营过来的人,必要的审查和教育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对解放区负责。
“好!太好了!”周书记很高兴林锋的配合,“住处已经安排好了,就在乡亲们的空房里。虽然挤一点,但暖和。你们先好好休息一下,下午可以到处看看,和乡亲们聊聊天。晚上我们有个小的欢迎会,也让同志们感受一下咱们这里的氛围。”
饭后,一位热情的农会主任带着他们去往住处。路上,看到一小队民兵正在打谷场上操练,喊着口号,虽然装备简陋(老套筒、大刀、红缨枪),但精神头十足。几个孩子追打着跑过,嘴里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这一切,对林锋和小队成员来说,都是无比新奇的体验。这里没有奢靡腐败,没有欺压恐惧,有的是一种虽然艰苦却充满希望、人人参与、为共同目标奋斗的蓬勃生机。
他们抵达的,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新区域,更是一个精神上的新世界。未来的路或许依旧漫长艰苦,但第一步,已经踏在了光明而坚实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