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屯的硝烟尚未在记忆中完全散去,宁安支队驻地却已恢复了某种规律的忙碌。没有庆功宴,没有喧闹的表彰,只有风雪过后,更加刺骨的寒冷和更加沉静的坚韧。
“雪狼”教导队回来了。带着一身征尘,带着新的实战经验,也带着几名伤员——包括狙击手水生那需要时间愈合的右肩。他们如同外出狩猎归来的狼群,沉默地穿过营地,在战士们混合着敬佩与好奇的目光中,回到属于他们的那片区域。
林锋做的第一件事,不是休息,而是召集全体队员,在一间充当临时教室的木屋里,进行战斗复盘。
油灯的光晕下,他站在一块用锅底灰涂黑的木板前,目光扫过每一张年轻而专注的脸。
“靠山屯这一仗,我们赢了,赢在情报,赢在出其不意,赢在大家敢打敢拼。”他的声音平稳,听不出太多胜利的喜悦,“但我们暴露的问题,比缴获的弹药更重要。”
他用木炭条在木板上画出简略的作战示意图。
“渗透阶段,王猛小组干掉暗哨干净利落,值得肯定。但突击组接敌时,队形还是出现了瞬间混乱,如果不是周大海反应快,第一个冲进院子的队员很可能被侧翼火力咬住。”他的目光落在突击组几名成员身上,“记住,在任何时候,交替掩护,控制通道,这是保命的铁律!”
“爆破组时机把握得不错,但引爆后撤离路线选择可以更优化,你们差点被自己制造的混乱区域挡住。”
“赵小川,”他看向年轻的狙击手,“你占据制高点后,压制效果很好。但有没有发现,你至少错过了两个可能威胁突击组的敌方火力点?你的视野应该更开阔,预判要更提前。”
他逐一剖析着行动中的每一个细节,从战术协同到单兵动作,从装备使用到临场应变,褒扬优点,毫不留情地指出疏漏。队员们凝神倾听,有人面露惭色,有人若有所悟,有人飞快地在自制的简陋本子上记录着。
这不是批评,而是淬炼。是将鲜血换来的经验,真正锻打进骨子里的过程。
复盘结束,天色已晚。但训练场上,很快又响起了脚步声和压低的口令声。林锋没有安排高强度的体能消耗,而是针对复盘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小范围强化训练。
水生吊着胳膊,坐在场边。他看着赵小川在王猛的指导下,反复练习在不同地形下的快速瞄准与击发;看着周大海带着突击组的成员,一遍遍演练破门突入时的队形变换与火力分工;看着李根壮和几个爆破手,围着几块不同材质的石头和木头,低声讨论着装药量和爆破效果。
他不能参与实弹射击,便主动承担起了观察和指导的任务,用他丰富的狙击经验,帮助赵小川和其他有潜力的队员纠正细微的动作。
“感觉怎么样?”林锋走到他身边坐下,递过去一个烤热的土豆。
水生接过土豆,在手里掂了掂,望着训练场上那些刻苦的身影,笑了笑:“挺好。看着这帮小子一点点把本事练出来,比我自己打中个把敌人还痛快。”他顿了顿,声音低了些,“就是这胳膊……耽误事。”
“伤筋动骨一百天,急不得。”林锋咬了口自己的土豆,“正好,趁着这段时间,把你肚子里的那点东西,多倒腾点出来。一个好的教官,有时候比一个好的狙击手更难得。”
水生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林锋的意思,重重地点了点头。
夜色渐深,大部分队员已经休息。林锋屋里的油灯却还亮着。他伏在桌上,面前摊开着几张粗糙的纸张,上面是他凭借记忆和这段时间的实践,整理出的训练纲要草图——《基础特种侦察与作战技能训练要点》。
内容涵盖了从单兵体能、格斗、射击、爆破、侦察、渗透、野外生存,到小队战术协同、地图判读、简易通讯等方方面面。虽然还只是雏形,条理也略显粗糙,但这却是他尝试将另一个时代的军事理念,与这个时代的现实条件、与人民军队的特点相结合的第一步。
他知道,光靠他一个人,或者光靠“雪狼”这一支小队,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将这些经过验证有效的经验和方法系统化、普及开,才能让更多的部队受益,才能真正提升整体战斗力。
“咚咚。”轻轻的敲门声响起。
“进来。”
王指导员推门而入,手里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野菜汤。“还在写?注意身体。”他把汤放在桌上,目光落在那些写满字的纸张上,眼中流露出赞赏,“你这些东西,很有价值。等初步成型了,我和老李商量一下,看能不能先在支队范围内,挑选一些骨干,由你组织轮训。”
“这正是我想说的。”林锋抬起头,眼中有着光亮,“我们需要更多的‘种子’。”
“放心,全力支持你。”王指导员拍了拍他的肩膀,随即语气微沉,“不过,也要有心理准备。总部通报,敌人吃了大亏,暂时收缩,但绝不会甘心。更大的风暴,可能正在酝酿。老李已经加派了侦察哨,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
林锋点了点头,目光投向窗外漆黑的夜空。归巢砺刃,是为了下一次更凶猛的扑击。他和他的“雪狼”,已经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