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的数字缩减到了“3”。教室里弥漫着一种混合着墨香、旧纸张和淡淡消毒水的气味。课桌上堆积如山的参考书和试卷正在被慢慢清理,取而代之的是用透明文件袋分门别类装好的准考证、身份证和一套最顺手的文具。
最后的复习阶段,策略已经改变。不再是广撒网,而是精准捕捞——回归教材,夯实基础,确保该拿的分一分不丢。
米小圈正在做最后的梳理。他的物理课本因为频繁翻看,书脊已经有些松动,页角也卷起了毛边。他正对照着自己的错题本,在课本上寻找对应的知识点,时不时用荧光笔划下自认为重要的段落。
李黎坐在他身后,安静地整理着自己的东西。她的书本总是保持得干净整洁,笔记条理清晰,仿佛她的大脑结构一般。
课间休息时,米小圈起身去接水,随手将自己的物理课本摊开放在桌面上,正好翻到“欧姆定律”和“电功率”那一章,这一直是他的重点关照对象。
等他端着水杯回来时,发现自己的物理课本似乎被人动过。原本只是微微卷起的页角,此刻有几个地方被格外细致地、小心翼翼地折起了一个小小的三角形。
米小圈愣了一下,坐了下来。他好奇地翻开那些被折起的页角。
第一个折角在“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旁边,那一小段文字下面,被用极细的铅笔画了一条几乎看不见的浅浅直线。米小圈回想起来,他好几次在复杂电路计算中,忽略了欧姆定律必须在纯电阻电路中适用这个前提条件。
第二个折角在关于“电功率分配”的例题旁,那道题正是他之前在雪夜里,李黎在路灯下给他重点讲解过的类型。折角的位置,正好是解题思路最关键的那一步。
第三个折角,则是在本章末尾一个不起眼的“注意”栏目里,那里用小字印着关于非纯电阻电路(如电动机)能量转化的定性分析,这是他容易忽略的盲点。
……
米小圈一页页翻过去,发现被折角标记的地方,无一例外,都是他错题本上反复出现过的薄弱环节,或者是一些容易混淆、需要特别注意的概念和条件。这些折角,像一个个精准的导航标,直接指向了他知识体系中最需要巩固的“礁石区”。
他甚至可以想象出李黎刚才趁他离开时,是如何快速而准确地浏览他的课本,是如何凭借对他学习情况的深刻了解,精准地找到这些关键点,然后细致地折好页角。她的动作一定是轻缓的,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认真。
这不是普通的划重点。这是基于长期观察和深入了解后,进行的极具针对性的“个性化定制”。每一个小小的折角,都凝聚着她对他的关注、理解和那份无声的扶持。
米小圈的心像是被浸泡在温水中,酸涩而温暖。他抬起头,想对身后的李黎说些什么,却见她正低头看着自己的化学书,神情专注,仿佛刚才什么都没有发生。
他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有些感谢,说出来反而显得轻薄。他将这份沉甸甸的心意默默收好,然后拿起笔,更加专注地开始研读那些被标记出来的段落。这一次,他看得格外仔细,仿佛要将那些文字,连同这折角里蕴含的情谊,一起深深地刻进脑海里。
放学收拾书包时,米小圈小心翼翼地将那本布满了“爱心折角”的物理课本,放进书包最里层。他拉好拉链,背起书包,感觉肩上的重量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份珍贵的信任和期待。
走到车棚,李黎正在开锁。米小圈走到她身边,没有看她的眼睛,只是望着前方,声音不大,但足够清晰:
“那些折角……我都看完了。”
李黎开锁的动作几不可查地顿了一下,没有回头,只是轻轻地“嗯”了一声。
“很有用。”米小圈补充道,语气郑重。
李黎终于转过头,看了他一眼。夕阳的余晖给她周身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边,她的眼神清澈,里面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如释重负和淡淡的鼓励。
“那就好。”她说完,推着自行车,率先走出了车棚。
米小圈看着她的背影,推着自己的车跟了上去。春末的风带着暖意,吹动了路旁新生的树叶,也吹动了他心中那片名为感激和决心的涟漪。
那些小小的课本折角,在最后的冲刺时刻,成了最无声却最有力的支持。它们像暗夜里并肩作战时,战友默默为你校准的准星,指引着你将最后的力量,精准地投向最重要的目标。这细微至极的举动,比千言万语的鼓励,更让米小圈感到踏实和充满力量。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走这最后几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