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巨款,底气十足。在苏锐的建议下,队伍并未在城镇久留,以免惹人注目,但必要的物资补充刻不容缓。由苏锐、苏工、赵梅、苏甜以及里正和王莽组成的采购小队,再次进入了城镇,目标明确——将手中的部分银钱,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存保障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他们的第一站,自然是粮铺。当赵梅看着粮铺里那堆积如山的各种米面杂粮,眼眶都有些发热。她再也不用为下一顿发愁,再也不用计算着那点可怜的粮食能熬出多少照见人影的稀粥。
“掌柜的,粳米要两石,白面要一石,粟米、豆子各要三石!还有那些耐放的杂粮,也多装些!”赵梅的声音带着一丝扬眉吐气的爽利。她精打细算,既要保证口感,更要考虑长途跋涉的耐储存性。
粮铺伙计何曾见过流民如此“豪横”的买法,愣了一下才忙不迭地应声,和几个伙计一起忙活起来。沉甸甸的粮食袋子被搬上临时雇来的板车,堆得像小山一样。跟着来的王莽和里正看着这实实在在的粮食,嘴角都快咧到耳根子了。
接着是布庄。一家人,包括自愿跟来帮忙拿东西的阿木,几乎是从头到脚换了个遍。赵梅摸着厚实耐磨的棉布和更加柔软的细棉布,仔细挑选着颜色和质地。
“这藏青色的厚实,给当家的和锐儿做衣裳耐磨。这月白色的细软,给甜丫头和小文做里衣舒服。”她一边比划,一边还不忘给刘婆婆和几个帮忙照顾男婴的妇人也挑了几块料子作为谢礼。又买了几床厚实的新棉被,替换下那几乎板结、散发着异味的破烂被褥。
苏工则直奔铁匠铺。他早就看家里那口破了好几个洞、勉强修补的铁锅不顺眼了。他挑选了一口厚实耐用的大铁锅,又添置了两口小些的,甚至还买了几把崭新的柴刀、斧头和几根铁钎,这些都是日后安家落户必不可少的工具。
苏甜负责查漏补缺。她采购了大量的食盐——这是生存必需品,也是重要的“硬通货”。她还特意去药铺补充了一些常见的草药,将之前从空间里取用的部分悄无声息地“补”了回去,同时又将那瓶混入的抗生素和一些其他必备药品,借着购买药材的机会,合理地纳入了自家的医药储备中。她甚至还买了几包饴糖,准备偶尔给家人和那个男婴甜甜嘴。
最大的惊喜,来自于牲口市。苏锐看中了一头骨架匀称、毛色油亮、看起来十分健壮的青骡,讨价还价后,连同一辆半新的、结实的板车一起买了下来。这下车马的问题彻底解决,老人、孩子和物资都能得到更好的安置,行进速度也能大大提升。
采购小队满载而归,当一辆辆堆满物资的板车和那头精神抖擞的青骡出现在流民队伍临时落脚点时,所有人都沸腾了!
“粮食!这么多粮食!”
“新衣服!还有新被子!”
“快看!骡车!咱们有骡车了!”
人们围了上来,摸着厚实的棉布,看着雪白的大米和面粉,敲着崭新的铁锅,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喜悦。几个孩子迫不及待地换上了新衣,虽然只是粗布,却浆洗得干净,穿着身上,小脸上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光彩。
苏家几人也在众人的帮助下,迅速换上了新衣。藏青色的劲装让苏锐更显挺拔冷峻,苏工换上利落的短打,眉宇间也舒展开来。赵梅和苏甜穿着月白色的细棉里衣,外面罩着干净的粗布衣裙,整个人都清爽利落了许多。苏文也换上了一身青色的书生袍,虽是最普通的料子,却掩不住那份聪慧书卷气。
一家人站在一起,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与周围那些虽然高兴却依旧衣衫褴褛的流民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得众人羡慕不已。
“苏家嫂子,这布料真厚实!”一个妇人摸着赵梅递过来的谢礼布料,爱不释手。
“锐哥儿就是有本事!咱们跟着苏家,真是跟对了!”有人由衷感叹。
赵梅笑着招呼几个相熟的妇人,将一部分粮食和那口旧铁锅分给之前共用一锅、关系和睦的几家人,引得一片感激之声。那口崭新的厚底大铁锅,则成了苏家专属,架在新建的灶上,看着就让人心安。
苏工和苏锐则忙着将新买的工具和部分粮食装上自家的新骡车,那青骡似乎也感受到了新主人的不凡,温顺地甩着尾巴。
看着这热火朝天的景象,看着家人脸上久违的、带着希望的笑容,苏甜轻轻舒了口气。从朝不保夕、衣衫褴褛,到如今粮食充足、衣物崭新、甚至有车代步,这不仅仅是物质的改善,更是心理上的巨大慰藉。苦日子,似乎真的看到了尽头。
当然,他们也并未忘形。所有的银钱,大部分仍由里正和苏家共同谨慎保管,采购的物资也分配得宜,既改善了生活,又不过分招摇。
夜幕降临,新的营地里飘起了久违的、属于充足粮食的浓郁饭香。人们围着新锅,穿着虽不华贵却干净整洁的衣物,盖着暖和的被子,谈论着未来的安置地,脸上洋溢着对生活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