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云龙分水岭 焦灼万分的同时。
另一处战场,白家沟,同样杀声震天。
晋绥军358团的阵地上,硝烟弥漫,土石飞溅。
楚云飞身着将校呢军装,军容一丝不苟,即便在炮火连天的前线,也保持着惯有的沉稳气度。他站在团指挥所掩体口,举着望远镜,冷静地观察着战况。
日军一个加强中队,在炮火掩护下,正对358团一线阵地,发起一轮猛过一轮的进攻。战斗异常焦灼,双方反复争夺着每一寸土地,伤亡都不小。
“团座!鬼子这次是下了血本了!左侧二营阵地压力很大,请求炮火支援!”参谋长方立功快步走来,脸上带着急切。
楚云飞眉头微蹙,声音依旧平稳:
“命令炮兵连,集中火力,覆盖敌军左翼冲锋,集群五分钟!告诉二营长,一寸阵地也不许丢!丢了,让他提头来见!”
“是!”方立功转身去传达命令。
就在这时,一个通讯参谋,急匆匆地跑进指挥所,手里拿着一份刚译出的电文,脸色十分难看。
“团座!战区司令部转来的紧急通报!是关于……关于八路军赵旭日团的。”
听到“赵旭日”三个字,楚云飞举着望远镜的手,微微一顿,但并未放下,只是沉声道:“念。”
通讯参谋咽了口唾沫,艰难地念道:
“据悉,抗日团团长赵旭日部,因内部出现了叛变,核心布防图,阵地隐蔽点等重要情报,被泄露出去,遭日军重兵合围,损失惨重,现已退守至茶壶山一带,情况不明……”
“叛徒?!”
楚云飞猛地放下望远镜,转过身来,那双平日里深邃平静的眼眸中,瞬间迸射出骇人的厉芒!他一向注重风度,此刻却再也抑制不住,胸中的滔天怒火。
“是何人叛变?!”
他的声音冷得像冰。
“通报上说,叛徒名叫余三水,是赵团部的……”
“余三水!”
楚云飞重复着这个名字,仿佛要将这个名字嚼碎一般,“无耻之尤!背祖忘宗,认贼作父,猪狗不如的汉奸!”
他鲜少如此失态地破口大骂,指挥所里的参谋们,都屏住了呼吸。楚云飞胸口起伏,显然气得不轻。
他平生最恨两种人,一是倭寇,二是汉奸!尤其是这种在背后捅刀子、出卖战友、致使同胞陷入绝境的汉奸,更是恨不能食肉寝皮!
盛怒之后,涌上心头的是,对结拜兄弟赵旭日深深的担忧。
他与赵旭日,虽分属不同阵营,但惺惺相惜,曾于危难之际并肩抗日,肝胆相照,义结金兰。他深知赵旭日的为人,刚毅勇猛,赤胆忠心,是个真正的军人。如今竟遭此暗算,陷入如此绝境!
他快步走到作战地图前,目光死死盯住,茶壶山的位置。
那是个绝地!易守难攻不假,但也意味着一旦被围,便是插翅难飞!
叛徒出卖了布防图,这等于剥光了赵旭日部的所有防御,更是击垮了部队的士气根基。弹药粮食恐怕早已告罄,伤员得不到救治……
楚云飞简直不敢,细想赵旭日此刻,正面临着怎样的困难。
“赵老弟,你如今……”楚云飞喃喃自语,忧形于色。白家沟的战事正紧,他358团也被日军死死缠住,难以抽身。这种明知兄弟危在旦夕却无力救援的无力感,像毒蛇一样噬咬着他的心。
这种担忧和无力感,并未转化为悲观。相反,楚云飞对赵旭日的信任,在此时刻显得尤为坚定。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目光重新变得锐利而深邃。
他转向指挥所里,神情凝重的部下们,语气斩钉截铁,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诸位不必过于忧心!赵旭日团长,乃忠勇之士,久经沙场,临危不乱!我深知其能!”
他走到地图前,用手指点着茶壶山,如同一位自信的棋手,在分析棋局:
“茶壶山,确是绝地。但正因其险,方可凭险固守!赵团长选择此地,正是看出了这一点!他定能依托山势,构筑工事,节节抗击!叛徒虽出卖了情报,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赵团长素来善于机变,定然能想出应对之法,最大限度地抵消情报泄露带来的危害!”
楚云飞的声音逐渐提高,充满了对兄弟部队,能力的绝对信任:
“况且,赵团长带兵有方,其部下必是敢死之士!值此危难之际,更易激发哀兵之志!我相信,赵团长必定能凝聚军心,上下用命,据守山头,予敌重创!小鬼子想吃掉他这块硬骨头,不崩掉几颗大牙,绝无可能!”
楚云飞的话语,铿锵有力,极大地稳定了指挥所里,因听闻噩耗而有些浮动的人心。他不仅是说给部下听,更是在说服自己,坚定自己的信念。
理性终究告诉他,信念归信念,现实归现实。他沉吟片刻,对方立功命令道:
“立功兄,立刻以我的名义,给二战区长官部发报!详陈赵旭日部之危急情况,特别是汉奸出卖情报之卑劣行径!恳请长官部无论如何,设法协调空中力量或附近友军,对茶壶山进行物资空投或战术策应!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争取!”
“是,团座!”方立功立刻领命而去。
楚云飞再次望向,窗外炮火连天的战场,目光似乎穿越了千山万水,落在了那座正在浴血的山头上。他默默握紧了拳手。
“旭日老弟,坚守待援!我楚云飞,只要这边战事稍缓,必亲率精锐,驰援茶壶山!你我兄弟,约定并肩杀敌,岂能让你独陷重围!”
白家沟的炮声更加密集了,日军的又一次进攻开始了。
楚云飞收敛心神,重新将全副精力,投入到眼前的指挥中。
他必须尽快打赢这一仗,才能有机会去救援他的结拜兄弟。对赵旭日的担忧和信任,此刻都化作了358团,更为凌厉的攻势,仿佛要将对面的日军,尽快击碎,为驰援茶壶山扫清障碍。
晋西北的战场上,李云龙在担忧咒骂中积蓄力量,楚云飞在理性信任中谋划策应,而身处风暴中心的赵旭日,则在茶壶山的绝地上,用生命践行着中国军人的不屈与忠诚。
三条战线,因着叛徒的出现,无形中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