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这是根据您的要求创作的第二卷第九十九章。
---
第二卷:溪流汇江
第九十九章:团队内部的第一次小摩擦
林静关于“消化”与“融合”的预警,话音落下尚未足月,团队急速扩张所潜藏的管理风险,便如同水位过高的江河下那些隐晦的暗礁,猝不及防地露出了尖锐的一角。“静心坊”迎来了自三人初创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内部摩擦。
摩擦的双方,恰恰是两位标志性的人物——周晓慧与李薇。
事情的起因,源于一个客户资源的归属问题。一位通过线上引流而来的新客户张女士,在咨询了“1314爱的陪伴”后,因其居住地恰好介于周晓慧和李薇团队主要活动区域之间,且张女士本人对两位团队长前期在总群的专业分享都有印象,便同时添加了周晓慧团队下的一位新代理A,以及李薇本人的微信进行详细咨询。
代理A经验尚浅,面对张女士提出的几个关于产品与妇科常识关联的深入问题,回答得有些吃力,便求助于周晓慧。周晓慧自然是倾囊相授,甚至亲自与张女士通了电话,用她缜密的逻辑和专业知识,彻底打消了张女士的疑虑。与此同时,李薇也凭借其“闺蜜式”的关怀和贴心话术,与张女士建立了良好的情感链接。
最终,张女士被周晓慧的专业深度折服,决定下单购买“1314”大套盒。但她下单时,是通过李薇分享的、带有李薇专属推广码的链接进行的支付——这是因为李薇在最后关头,发送了一个“限时小礼品”的诱惑。
一笔订单,周晓慧团队(尤其是代理A)付出了前期的专业解答和大量精力,李薇则完成了临门一脚的促成和收款。按照团队早期不成文的规定和“思利他”的文化导向,此类订单的业绩和相应奖励,理应归属付出主要劳动的一方,即周晓慧团队。公司系统后台也默认该订单的推荐人为代理A。
然而,李薇在看到系统记录后,并未主动提出将业绩转移。她觉得,最终成交的关键在于她那个“小礼品”的临门一脚和专属链接,这也是她付出的一部分,理应分享成果。她甚至在私下的小群里,略带得意地提及此事,视为自己沟通技巧的胜利。
消息很快传到了周晓慧耳中。她先是感到错愕,随即一股委屈和愤怒涌上心头。她认为李薇这是“截胡”,是利用了团队管理上的模糊地带,攫取了本该属于自己团队新人的劳动成果。这不仅关乎一单的收益,更挫伤了新代理的积极性,也与团队一直倡导的“思利他”文化背道而驰。
周晓慧没有选择立刻与李薇对峙,而是带着情绪,在团队长专属的工作群里,直接@了苏曼和陈致远,用词激烈地反映了此事,并质疑公司对于客户归属和业绩划分的规则不够清晰,导致“老实做事的人吃亏,懂得钻营的人得利”。
这条信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瞬间在工作群里激起了千层浪。其他几位团队长也纷纷冒泡,有的表示遇到过类似模糊情况,有的则暗自观望。李薇看到信息后,脸一下子涨红了,她觉得周晓慧是在公开指责她,损害她的声誉,也立刻在群里反驳,强调自己为成交所做的努力,指责周晓慧“小题大做”、“只看到自己团队的付出”。
一时间,工作群里充满了火药味。原本和谐互助的氛围,仿佛被撕开了一道裂痕。那位夹在中间的新代理A更是惶恐不安,在小组内连连道歉,觉得自己给团队长惹了麻烦。
苏曼看到群内迅速升级的争吵,心头一紧。她知道,林静预言的挑战,真的来了。而且一来就是如此棘手,涉及到两位核心骨干,且关乎团队最核心的公平与文化问题。她立刻在群里发声,要求双方暂停争论,此事将由总部介入调查和协调。
陈致远迅速调取了该客户与周晓慧、代理A以及李薇的所有聊天记录和时间节点,厘清了事实脉络。
“静姐,情况基本清楚了。”陈致远向林静汇报,“规则上确实存在模糊地带,我们的系统无法自动判定这种‘混合贡献’的订单。本质上,这是一次 ‘规则滞后’与‘文化稀释’ 共同作用下的冲突。晓慧坚持的是‘劳动价值论’和‘文化至上’,而李薇潜意识里遵循的是‘结果导向论’和‘规则未禁止即可为’。两人都没绝对的对错,但放大到团队层面,危害很大。”
林静静静地听着,脸上看不出喜怒。她早已预料到,当团队规模扩大,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短期收益与长期文化之间,必然会产生碰撞。
“这是好事。”林静缓缓开口,语出惊人。
苏曼和陈致远都愣住了。
“疖子迟早要出头。这次摩擦,暴露了我们管理上的盲点,也测试了我们团队文化的韧性。处理得好,它能成为强化规则、凝聚人心的契机;处理不好,它就会成为团队分裂的导火索。”林静站起身,目光锐利,“通知晓慧和李薇,明天上午九点,线上会议室,我们四个人,开一个闭门协调会。记住,我们的目的不是评判谁对谁错,而是共同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制定出杜绝此类问题再次发生的规则。”
苏曼和陈致远神情一凛,知道真正的考验,落在了他们如何调解、如何体现“思利他”与“合作共赢”上。这次小摩擦,已然升级为对核心领导层智慧和格局的一次大考。
林静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这风暴来临前的平静:
“预期中之摩擦,终至。晓慧与李薇之争,表象为客户归属,实则为团队规模化后,规则、文化、利益三者平衡之挑战。
晓慧所恃者,乃团队文化之‘义’;李薇所依者,乃现行规则之‘漏洞’。二者相争,若单纯评判对错,则无论结果如何,必伤一人,甚或两败俱伤,团队离心。
故,此番调解,重心非在‘断案’,而在‘立法’与‘凝心’ 。需引导二人,乃至全体团队长意识到,吾等乃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唯有超越眼前单笔业绩之得失,共同完善规则,筑牢文化,方能支撑团队行得更远。
此一役,关乎团队未来之走向与格局。”
---
(招代理)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