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转眼已是崇祯四年春。西山脚下的“军械研造所”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重金聘请的几位澳门葡萄牙工匠(通过商人秘密引入)和本土巧匠的共同努力下,第一批量产型燧发枪——被林宸命名为“崇祯四年式”火铳——终于走下简陋的生产线。
校场之上,林宸亲自检验新枪。与旧式火绳枪相比,新铳取消了麻烦的火绳,采用燧石击发,射速更快,受天气影响更小,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初步的口径统一和定装弹药。
“装填!”林宸下令。
一名精选出来的神机新军士兵熟练地撕开油纸包,将定量火药倒入铳管,接着放入铅弹,用通条压实,整个过程比旧式火绳枪快了一倍不止。
“瞄准!射击!”
士兵扣动扳机,燧石敲击火镰,火星引燃药池,“砰!”一声脆响,白烟腾起,百步之外的木靶应声出现一个破洞!
“好!”周围观摩的将领和工匠们发出一阵低呼。
林宸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虽然这新铳比起欧洲同时期的装备仍有差距,但已是迈出了关键一步。他当即下令,优先为神机新军换装此铳,并加紧生产,逐步替换边军旧式火器。
与此同时,神机新军的训练也卓有成效。三千将士不仅熟练掌握了新式火铳的射击技巧,更在林宸“近代化”思想的熏陶下,进行了严格的队列、体能和战术协同训练。虽然还远未达到林宸心目中的“近代军队”标准,但比起旧式明军,已是脱胎换骨。
这一日,林宸在府中书房,对着辽东地图,与苏明远、张典史推演局势。小林萧已经一岁多,能摇摇晃晃地走路了,正扶着桌腿,好奇地看着父亲和叔叔们在地图上指指点点。
“爹……爹……”小家伙口齿不清地叫着,伸出胖乎乎的小手想去抓地图。
林宸笑着将儿子抱起来,让他坐在自己腿上,指着地图上的锦州道:“萧儿,看,这里是锦州,祖大寿伯伯在那里守着。这里是沈阳,皇太极那个坏蛋的老巢。”
小林萧自然听不懂,只是觉得花花绿绿的地图很好玩,伸出小手指在上面乱点。
苏明远笑道:“小公子这是要亲自排兵布阵了。”
张典史也凑趣道:“虎父无犬子嘛!大人,我看小公子将来定是将帅之才!”
林宸逗弄着儿子,心情颇为舒畅。然而,这份短暂的温馨很快就被打破。
骆养性匆匆来访,脸色凝重,屏退左右后,低声道:“林兄,南边出事了!”
林宸心中一凛:“何事?”
“福建那边,郑芝龙和荷兰人在澎湖、台湾海域又起冲突,战况激烈。朝廷……朝廷有人主张趁机招抚郑芝龙,利用其水师牵制荷兰人,甚至……有人提议,可借郑氏之力,从海上夹击辽东!”骆养性语速极快。
林宸闻言,眉头紧锁。郑芝龙,这个雄霸东南沿海的海商集团首领,亦商亦盗,实力雄厚,麾下战船数百,是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若能招抚,确能增强大明海防,甚至威胁后金侧翼。但是……
“此议是谁提出?”林宸沉声问。
“是……是周延儒周阁老一力主张。”骆养性道。
周延儒!林宸眼中寒光一闪。此人一向与东南士绅、海商集团关系密切,此番力主招抚郑芝龙,恐怕不仅仅是为了国事。
“陛下意下如何?”
“陛下似乎……有些意动。毕竟辽东局势依旧吃紧,若能从海上开辟第二战场,或可缓解压力。”
林宸放下儿子,在书房内踱步。他深知郑芝龙并非忠义之辈,招抚容易,控制极难。而且,周延儒借此机会扩大自身影响力,恐怕会对自己形成掣肘。
“此事需慎重。”林宸停下脚步,“郑芝龙盘踞海上多年,形同割据,岂是轻易肯受朝廷节制之辈?弄不好,便是前门驱狼,后门进虎!即便要招抚,也必须有万全之策,绝不能让东南再出现一个尾大不掉的藩镇!”
他沉吟片刻,对苏明远道:“苏先生,你立刻去搜集所有关于郑芝龙及其麾下主要将领、地盘、财政的情报,越详细越好!尤其是他与荷兰人、西班牙人,乃至日本倭寇的关系!”
“是,大人!”
“骆兄,”林宸又对骆养性道,“还要劳烦你,动用锦衣卫在南方的关系,密切关注周延儒一派与郑氏集团的接触情况。另外,看看我们能否也暗中接触郑芝龙手下一些非核心,但可能对朝廷抱有忠心的将领。”
“明白!”骆养性点头。
两人领命而去。林宸看着窗外,心中波澜再起。刚刚在军事上看到一线曙光,政治上的暗流便已汹涌而至。这大明的朝堂,永远不缺新的挑战。
小林萧似乎感觉到父亲心情的变化,摇摇晃晃地走过来,抱住他的腿,仰着小脸:“爹……不气……”
林宸弯腰抱起儿子,将脸贴在儿子柔软的脸颊上,感受着那纯粹的温暖。
“爹不气。”他低声道,“萧儿,这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解决了一个麻烦,总会有新的麻烦冒出来。但只要咱们父子同心,一步步走下去,总能走出一条路来。”
他抱着儿子,目光再次投向南方。郑芝龙,周延儒……看来,是时候将目光投向那片浩瀚的海洋了。
---
(下一章,海事波澜,林宸定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