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的秋阳格外温和,透过筱棠家院子里那棵老梧桐的枝叶,筛下满地细碎的金斑,落在柳玉梅奶奶身上,暖得人骨头缝里都舒坦。
院子一角的石桌上,刚炖好的灵鱼汤还冒着袅袅热气,奶白色的汤汁泛着细腻的油光,鲜醇的香气顺着微风漫开,勾得趴在篱笆边玩耍的几个小脑袋频频回头。那鱼是筱棠清晨从空间灵泉湖里捞的,巴掌大的银鳞鱼,肉质细嫩无刺,用灵泉水慢炖半个时辰,只放了少许姜片和盐,便鲜得能让人掉舌头——这是奶奶如今最爱的一口,每天一碗,雷打不动。
柳玉梅坐在藤编摇椅上,身上盖着筱棠特意给她织的浅灰色羊毛毯,蓬松柔软,刚好护住膝盖。她今年八十七岁了,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皱纹,却像被精心打磨过的老玉,透着温润的光泽。那双曾在六零年代的寒夜里缝补浆洗、在田埂上拾柴挖菜的手,如今皮肤松弛,却依旧灵活,正慢悠悠地剥着筱棠刚从空间摘来的软籽石榴,殷红的籽儿颗颗饱满,被她小心翼翼地放进手边的白瓷小碗里,留给围在身边的曾孙辈。
“奶奶,念棠又抢我毽子!”十岁的段念衍气鼓鼓地跑过来,小脸红扑扑的,额头上沁着薄汗。他手里攥着几根彩色的鸡毛,正是被妹妹抢走的毽子残骸。
紧随其后的陆念棠吐了吐舌头,手里高高举着毽子,躲到奶奶身后:“是哥哥笨,踢不过我还耍赖!奶奶你看,我能踢一百个呢!”
柳玉梅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伸手拉住两个小丫头,粗糙的手掌轻轻摩挲着他们的头顶:“好了好了,都是乖宝,别闹。念棠让着点哥哥,念衍也别跟妹妹计较,咱们家的孩子,要和气。”她的声音带着老年人特有的沙哑,却中气十足,字字清晰。
筱棠端着晾温的灵鱼汤走过来,见状笑着打趣:“妈,您就是太疼他们了,这俩小家伙,每天不闹上三回不罢休。”她把汤碗递到奶奶手里,又顺手给念衍擦了擦额角的汗,“快尝尝,今天的鱼炖得烂,您牙口刚好能嚼。”
柳玉梅接过汤碗,氤氲的热气拂过她的脸颊,带来一阵暖意。她舀了一勺汤,慢慢送进嘴里,鲜美的滋味在舌尖化开,顺着喉咙滑下去,胃里顿时暖烘烘的。这些年,她跟着筱棠在省城住,吃穿不愁,每天一碗灵鱼汤养着,身子骨竟比年轻时还硬朗。年轻时落下的腰腿疼、咳嗽病,早就没了踪影,如今别说走路,就是坐在院子里看孩子们跑跳一整天,也不觉得累。
“还是我家筱棠手艺好,这汤啊,比城里大饭店的还鲜。”柳玉梅咂咂嘴,又舀了一块鱼肉,仔细剔掉细刺,递到旁边眼巴巴看着的小曾孙手里,“小宝吃,补身子。”
那是明杰的小孙子,才三岁,梳着个小冲天辫,接过鱼肉就往嘴里塞,吃得满脸都是汤汁,引得众人哈哈大笑。柳玉梅伸手给小家伙擦了擦脸,眼神里满是宠溺:“慢点吃,没人跟你抢。”
陆衍从外面回来,手里拎着一个布包,进门就笑着喊:“妈,筱棠,我给您带了城南老字号的软糕,您上次说想吃。”他走到奶奶身边,把布包递过去,又弯腰给奶奶捶了捶腿,“今天天气好,待会儿要不要去院子里散散步?”
“好啊,”柳玉梅点点头,放下汤碗,“正好活动活动筋骨,看看你种的那些花。”
院子里种满了筱棠从空间移栽的花草,有月季、菊花,还有些市面上少见的品种,如今开得正盛,五颜六色,香气扑鼻。柳玉梅扶着陆衍的手慢慢站起来,脚步稳健,丝毫不见老态。她走到花丛边,伸手轻轻触碰着一朵盛开的月季,花瓣柔软,颜色鲜亮。
“想当年,在清溪村的时候,哪有心思养花啊,”柳玉梅忽然叹了口气,眼神飘向远方,像是在回忆往事,“那时候就盼着能让孩子们顿顿吃饱,冬天有件暖和衣裳穿。记得筱棠刚回来那年,雪下得那么大,家里粮缸都见底了,我还想着,这年可怎么过哟。”
筱棠心里一酸,走过去挽住奶奶的胳膊:“妈,都过去了,现在日子好了,您就安心享福。”
“是啊,都过去了,”柳玉梅回过神,脸上又露出笑容,“多亏了我们筱棠,多亏了老天爷保佑。你看现在,明远的厂子越办越大,明辉的机械公司都卖到国外去了,明杰的木工坊也成了非遗,凯凯在县里当干部,浩浩的农产品店开得红火,还有阳阳,当大学校长了……咱们段家,真是祖上积德了。”
她掰着手指头数着子孙们的成就,每数一个,脸上的笑容就深一分。这些年,家里的孩子一个个有出息,孙辈们孝顺,曾孙辈们活泼可爱,她每天看着,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正说着,家里的电话响了,是明杰打来的。筱棠接了电话,聊了几句就递给奶奶:“妈,三哥的电话,问您身体怎么样。”
柳玉梅接过电话,声音洪亮:“明杰啊,妈好着呢,每天喝着你妹子炖的鱼汤,看着孩子们玩耍,舒心得很!你木工坊的事忙,不用总惦记我,自己注意身体……”
挂了电话,柳玉梅脸上还带着笑意:“明杰说,他那木工坊又出了新品,是给外国人做的木艺摆件,卖得可好了。还说下个月要带媳妇孙子来看我,给我带新做的木梳。”
“那好啊,到时候家里更热闹了,”筱棠笑着说,“您不是一直念叨想看看三哥家的小孙子嘛。”
午后的阳光越发暖和,柳玉梅坐在藤椅上,手里拿着陆衍带来的软糕,慢慢吃着。曾孙辈们在院子里追逐嬉戏,笑声清脆,像银铃一样。筱棠和陆衍坐在旁边的石凳上,一边择菜,一边陪奶奶说话,聊着家里的琐事,聊着孩子们的趣事。
偶尔有微风拂过,带来花草的清香和灵鱼汤的余味。柳玉梅看着眼前和睦的一幕,嘴角始终挂着满足的笑容。她想起当年那个雪夜,筱棠小小的身子裹着单薄的棉袄,眼神却透着超出年龄的坚韧;想起一家人围着一锅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玉米糊糊,互相推让;想起春耕时全队人一起种玉米,盼着能有个好收成……那些苦日子,如今都成了珍贵的回忆,衬托着现在的幸福多么来之不易。
“筱棠,”柳玉梅忽然开口,“你爷爷要是还在,看到现在这样,肯定也高兴。”
筱棠鼻子一酸,点点头:“是啊,爷爷肯定会很高兴。”爷爷临终前握着她的手,让她护好家,她做到了。不仅护好了家,还让这个家越来越兴旺,越来越和睦。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把院子里的一切都染上了温暖的色调。柳玉梅打了个小小的哈欠,靠在藤椅上,慢慢闭上了眼睛。筱棠轻轻给她盖上毯子,示意孩子们小声点。
陆衍走到筱棠身边,低声说:“妈睡着了,睡得很安稳。”
筱棠看着奶奶安详的睡颜,心里满是欣慰。八十七岁的奶奶,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每天都过得开开心心,这是她重生以来最大的心愿之一。灵泉水滋养着奶奶的身体,而家人的陪伴和幸福的生活,滋养着奶奶的心灵。
她知道,这份安康来之不易,是用空间的馈赠、家人的努力和彼此的牵挂换来的。未来的日子还很长,她会继续守着奶奶,守着这个家,让这份温暖和安康,一直延续下去,直到岁月尽头。
院子里的梧桐叶轻轻摇曳,灵鱼汤的香气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花草的芬芳和孩子们熟睡的呼吸声。暖阳映着庭院,萱草茂盛,安康绵长,这便是最圆满的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