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日内瓦,国际医药博览会的展厅里人声鼎沸。段氏草药集团的展台前,“芪归免疫胶囊”的成人与儿童剂型并排放置,蓝色包装盒上的“段氏草药”logo在灯光下格外醒目,而展台角落的屏幕上,正循环播放着莉娅在草坪上奔跑的视频——这个荷兰小女孩的故事,成了“中药守护儿童健康”的最佳注脚。
念衍刚接待完一批来自东南亚的经销商,口袋里的手机就震动起来。是EmA监管事务部的邮件,标题赫然写着“关于中药原料溯源系统的补充要求”:所有进入欧洲市场的中药制剂,需在2026年前实现“从种植到成品”的全链路溯源,每一批草药都要标注土壤检测数据、生长期环境参数,甚至种植户的信息——这比之前的标准严格了三倍。
“段总,这是故意给咱们出难题吧?”特助小陈凑过来,看着邮件眉头紧锁,“欧洲本土药企都很难做到这么细致的溯源,更别说中药了——他们分明是想卡咱们的脖子。”
念衍指尖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目光落在“种植户信息”几个字上,突然想起爷爷陆衍上个月说的话:“咱们的草药,每一株都有‘身份证’,从下种那天起,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都记在本子上。”他立刻拨通陆衍的视频电话,屏幕那头,老人正坐在核心种植基地的看护房里,手里翻着一本绿色封皮的台账,封面上写着“段氏草药种植日志(2001-2025)”。
“爷爷,EmA要求咱们做全链路溯源,您之前的种植日志能用上吗?”念衍把邮件内容念了一遍,语气里带着几分急切。
陆衍举起日志,镜头里能清晰看到纸页上的手写记录:“2023年3月15日,黄芪田1号区,浇水15升\/株,施用中药渣堆肥2公斤,土壤ph值7.2”。“你看,从2001年开始,每块田、每批草药的情况都记着呢。”他顿了顿,起身从柜子里搬出十几个铁盒,“这里面是每年的土壤样本,还有草药采收时的检测报告——咱们的溯源,比他们要求的还早二十年。”
挂了电话,念衍心里有了底。他立刻联系国内的技术团队,决定将陆衍的手写日志数字化,结合区块链技术搭建“段氏草药溯源平台”——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草药的种植过程、检测数据,甚至能看到种植户的照片和寄语。“中药的溯源,不只是技术标准,更是人心的连接。”念衍对团队说,“让欧洲的患者知道,每一粒胶囊背后,都有种植户的用心和三代人的坚守。”
可难题很快出现。核心种植基地有120户农户,其中80岁以上的老农户占了三分之一,他们习惯了手写记录,对数字化设备一窍不通。筱棠得知后,主动提出回基地帮忙——她带着平板电脑,挨家挨户给老农户上课,把复杂的操作简化成“点击拍照”“语音记录”两步。
“张大爷,您看,拍张草药的照片,再说说今天浇了多少水,平台就记下来了。”筱棠手把手教张大爷操作,老人颤巍巍地按下拍照键,看着屏幕里自己种的黄芪,笑得合不拢嘴:“这么方便?以后我孙子在外地,也能看到我种的草药了。”
就在溯源平台搭建到一半时,东南亚市场传来了新消息。印尼最大的连锁药房“K24”发来紧急需求,希望段氏能尽快供应“芪归胶囊”——当地近期爆发了类风湿关节炎集中发病,西药供应不足,而之前段氏在印尼做的临床实验,有效率达78%,成了当地患者的“救命药”。
可印尼的药品监管标准与欧洲不同,要求提供草药的“重金属及农药残留检测报告”,且检测机构必须是当地认可的第三方。念衍立刻安排实验室加急检测,同时让小陈联系印尼的合作伙伴,没想到对方却带来了坏消息:“仁和堂通过当地的代理商,向监管机构举报咱们的草药‘农药残留超标’,还伪造了检测报告——监管机构已经暂停了咱们的进口审批。”
念衍气得攥紧拳头,却很快冷静下来。他想起陆衍常说的“事实胜于雄辩”,立刻让实验室将草药样本和土壤样本寄往印尼,同时邀请当地监管机构的官员来中国考察种植基地。“让他们亲眼看看,咱们的草药是怎么种出来的,有没有用农药。”
十二月初,印尼监管代表团来到段氏核心种植基地。当他们看到田埂上的“物理防虫灯”、土里的“中药渣堆肥”,还有老农户手里的种植日志时,之前的怀疑渐渐消散。72岁的农户王建国拉着代表团团长的手,指着自己种的黄芪说:“我们种草药,就像养孩子,哪能随便打农药?这些都是要治病救人的,昧良心的事不能做。”
代表团还参观了段氏的检测中心,亲眼看到工作人员对每批草药进行36项检测,数据实时上传到溯源平台。团长拿起一份检测报告,对比仁和堂伪造的报告,当场指出漏洞:“这份假报告的检测日期,段氏的草药还没采收——很明显是伪造的。”
一周后,印尼监管机构正式驳回仁和堂的举报,批准“芪归胶囊”紧急进口。当首批5万盒药品运抵雅加达时,K24药房前排起了长队,一位患类风湿关节炎的老奶奶握着药师的手说:“我等这药等了一个月,终于能不疼着睡觉了。”
2026年元旦,段氏草药溯源平台正式上线。在日内瓦国际医药博览会上,念衍现场演示了平台功能——扫码后,屏幕上立刻显示出黄芪的种植户信息、土壤检测数据,甚至还有陆衍的手写日志照片。EmA监管事务部的负责人看着屏幕,忍不住称赞:“这不仅是符合标准,更是重新定义了中药的溯源体系——你们让中药的‘透明’,走在了西药前面。”
当天晚上,段家三代人在种植基地的看护房里视频连线。陆衍拿着新打印的数字化日志,笑着说:“没想到我这老本子,还能帮上这么大的忙。”筱棠给大家看农户们发来的照片——张大爷的孙子在国外扫码看到了爷爷种的草药,特意打电话回来夸爷爷“厉害”。念衍则分享了一个好消息:who(世界卫生组织)希望将段氏的溯源标准纳入《全球传统医药发展指南》,作为中药出海的参考范例。
月光透过看护房的窗户,落在陆衍的手写日志上,也落在屏幕里三代人相视而笑的脸上。中药出海的路,从来不是靠侥幸,而是靠“把每一步都走扎实”——从陆衍的手写日志,到筱棠的农户教学,再到念衍的区块链平台,每一代的坚守,都在为中药的国际认可添砖加瓦。
而此时的念衍已经开始规划新的目标:在东南亚建立草药种植基地,让中药“本土化生产、本土化服务”;研发针对哮喘、湿疹的儿童中药制剂,守护更多孩子的健康。他知道,中药出海的路还有很长,但只要三代人的初心不变,只要每一粒胶囊都承载着“药者仁心”的信念,就一定能让中药的温暖,跨越更多山海,抵达更多需要的人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