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职场不仅有办公室政治,更有实打实的项目攻坚现场。建兴九年的祁山脚下,就上演了一场堪比顶级联赛的巅峰对决——蜀汉项目总监诸葛亮带着他的北伐团队,遇上了曹魏防御总负责人司马懿,这场拉锯战把古代军事谋略玩成了精彩的职场攻防战。
这年春天,诸葛亮又带着团队出征了。这位蜀汉劳模堪称三国时期的,为了完成先主刘备的KpI,硬是拖着年迈的身体搞起了第五次北伐。这次他学聪明了,不仅带上了最新研发的木牛流马物流系统,还把目标锁定在了祁山——这个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简直是北伐项目的关键节点。
可曹魏这边也没闲着。大司马曹真突然因病请假,这可急坏了魏明帝。就像公司突然少了顶梁柱,老板总得找个靠谱的人接手吧?思来想去,魏明帝大手一挥:让司马懿上!于是这位曹魏救火队长临危受命,带着张合、费曜等部门主管连夜赶往长安,开启了他和诸葛亮的世纪之约。
司马懿这人打仗就像老中医看病,讲究字当头。刚到前线就召开作战会议,给手下分工:费曜你带一队守上邽,这可是咱们的粮仓,丢了唯你是问!自己则带着主力部队直奔祁山,打算给诸葛亮来个釜底抽薪。可诸葛亮是谁?那可是把兵法玩成剧本杀的男人,早就预判了司马懿的预判。
这边司马懿刚出发,诸葛亮就兵分两路:你们几个继续围祁山,吸引他们注意力,主力跟我去上邽!等司马懿气喘吁吁赶到祁山,才发现自己被调虎离山了。那边诸葛亮已经在上邽跟郭淮、费曜的部队开了团战,不仅把魏军揍得鼻青脸肿,还顺手把上邽的麦子割了个干净——这操作相当于端了对方的食堂储备粮,气得司马懿直拍大腿。
吃了亏的司马懿彻底切换成乌龟模式,带着部队躲进险要地势,任蜀军怎么叫阵都不出来。这场景像极了职场上遇到难缠对手,有人选择正面硬刚,有人选择猥琐发育。司马懿显然是后者,每天在营里喝喝茶、看看地形,美其名曰观察敌情,实则在等诸葛亮的。
可手下的将领们不干了。张合这位老将派代表天天来办公室提建议:老大,咱们分兵绕后搞个突袭呗?总这么耗着不是办法!其他将领也跟着起哄,个个摩拳擦掌想跟蜀军比划比划。司马懿被吵得没办法,只好召开临时作战会议,拍板让张合去攻南围的何平,自己率中路部队正面打卡上班——意思意思跟诸葛亮对峙。
这可给了诸葛亮发挥的机会。这位战术大师早就布好了局,见魏军终于出动,立刻派魏延等王牌员工迎战。要说魏延打仗是真不含糊,带着部队一阵猛冲,把魏军打得丢盔弃甲,连司马懿的中路军都差点被冲散。经此一役,魏军彻底老实了,再也没人敢嚷嚷着主动出击了。
时间一晃到了六月,蜀汉的后勤供应链出了问题。诸葛亮的北伐团队就像没了充电宝的手机,粮草见底,再强的战斗力也撑不住。没办法,只好宣布项目暂停,收拾行李准备撤军。这时候戏剧性的一幕来了——一直佛系防御的司马懿突然来了精神,拍着桌子下令追击!
张合一听就急了:老大,兵法说归师勿遏,人家撤退肯定有埋伏啊!可司马懿这会儿像是突然开了激进模式,非让张合带着部队去追。张合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老板的命令不能不听,只好硬着头皮率军追上去。结果刚追到木门道,就听见两边山上一声,滚石箭雨铺天盖地而来——诸葛亮早就在这儿设好了离职大礼包。
可怜的张合这位曹魏老员工,一辈子战功赫赫,最后却栽在了这场莫名其妙的追击战里。乱箭之中,这位沙场老将应声落马,成了这场拉锯战最令人唏嘘的注脚。而蜀军则趁着魏军混乱,从容撤退,给这次北伐画上了一个不算圆满却足够精彩的句号。
这场祁山之战,堪称三国时期的军事脱口秀。诸葛亮像个精力旺盛的创业者,带着团队一次次冲击市场;司马懿则像个沉稳的守业者,靠着不犯错的策略稳扎稳打。一个主攻一个主守,一个靠智谋取胜一个靠韧性拖延,把战场变成了充满悬念的策略游戏。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记载此战颇为详尽,尤其强调懿畏亮如虎,亮畏懿如狼。乱世用兵,胜负不仅在兵力多寡,更在将帅心智。司马懿虽负之名,却以坚守拖垮强敌;诸葛亮虽有奇谋,终因粮草不济功败垂成。用兵之道,既需勇力更需审时度势,此乃千古不易之理。
作者说
这场对峙藏着深层的博弈逻辑:诸葛亮是进攻型创新者,靠着木牛流马、连弩等技术优势寻求突破;司马懿是防御型管理者,凭借资源优势和耐心消耗对手。这像极了现代商业竞争——初创公司靠创新快速出击,巨头企业凭体量稳守市场。更有趣的是张合之死,揭示了职场常见困境:上级的错误决策,往往需要下属用代价买单,而真正的智慧,在于如何在服从与判断间找到平衡。
本章金句
真正的较量从来不是谁拳头硬,而是谁更懂什么时候出拳、什么时候收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