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后的粉条厂愈发红火,可新的问题也跟着冒了头。
这天一早,院子里就吵了起来。磨盘沟的王二柱和邻村的刘三争得面红耳赤,唾沫星子飞了一地。“凭啥他晒粉条的工钱跟我一样?我每天多挑两担水,多翻三回粉,干的活比他多一倍!”二柱梗着脖子,手里的木耙子往地上一戳。刘三也不服气:“你那是力气活,我分拣粉条得眼尖手快,一点错都不能犯,凭啥比你少?”
围观看热闹的工人也跟着议论,有人说干多干少一个样,没劲头;有人说账目不清楚,分红会不会有猫腻。许青山皱着眉,把两人拉开——合并后工人多了,之前的“凭良心干活、按人头分红”的老法子,显然撑不住了。
当晚,许青山就把老周、李老黑和村里刚毕业的大学生周晓芸叫到了办公室。煤油灯的光映着墙上的粉条订单,许青山敲了敲桌子:“再这么乱下去,厂子迟早得散。必须定规矩,建制度!”
周晓芸是村里唯一懂财务的年轻人,性子细,做事认真。她低头琢磨了会儿,开口道:“许叔,我觉得得搞绩效考核,干得多、干得好的多拿工钱;再建个财务制度,收支都记清楚,定期给大伙儿看。”
许青山眼睛一亮:“就按你说的来!晓芸,这事你牵头负责!”
接下来几天,周晓芸泡在厂房里,跟着工人一起漏粉、晾晒、打包,把每个环节的工作量都摸得透透的。她趴在桌上,一笔一划地写制度:“漏粉工按斤计酬,每漏一斤干粉条给两毛钱;晾晒工按筐算,每晒满一筐给一块钱,若粉条破损超过三成,扣半筐工钱;分拣工按捆算,每分拣一百捆给十五块,发现掺假或杂质,直接扣当天工钱……”
财务制度更是细致:“每日收入支出由会计(周晓芸)登记入账,每周五下午在厂区公示栏张贴账目;采购红薯、维修设备等大额支出,需经许青山、老周、李老黑三人共同签字方可报销;每月月底结算利润,扣除成本后,按股份分红,同时提取10%作为工厂发展基金……”
制度一贴出去,工人里就炸了锅。“凭啥扣工钱?会不会故意找茬?”有人质疑。周晓芸拿着制度,一条一条给大伙儿解释:“这制度是按实际工作量定的,干得好还能拿奖金。比如漏粉工要是每月超额完成任务,额外奖五十块!”她又指着财务公示栏:“以后每笔钱都写在这儿,谁想查都能查,绝对公开透明!”
制度实施的第一个月,变化就肉眼可见。二柱每天天不亮就去挑水,漏粉时手脚麻利,月底结算,他拿的工钱比之前多了三成,笑得合不拢嘴:“这制度好!多干多得,心里亮堂!”刘三也不敢偷懒,分拣粉条时眼睛瞪得溜圆,生怕漏了杂质。
周晓芸的办公桌搬到了厂房门口,她每天把收支记在账本上,字迹工整,一目了然。周五下午,公示栏前挤满了人,大伙儿指着账目小声议论:“买红薯花了两千三,对,我那天跟车去拉的,就是这个数!”“维修设备花了五百,我看见了,师傅是从镇上请来的!”没人再质疑账目不清,心里的石头都落了地。
连李老黑都忍不住夸:“晓芸这丫头真行!有了这制度,厂里井井有条,再也没人扯皮了!”
许青山站在院子里,看着工人们各司其职,周晓芸正给工人核对工钱,每个人脸上都带着踏实的笑容。他知道,这简单的绩效考核和财务制度,就是厂子企业化的第一步。规矩立起来了,人心稳了,磨盘沟粉条厂才能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