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察座谈会的会议室里,茶香袅袅,气氛正热。县领导刚说完“磨盘沟是地区农村经济的标杆”,李副专员却突然放下茶杯,目光灼灼地看向许青山,语气陡然严肃:“许青山同志,我问你个实在问题——你的磨盘沟模式,能在全地区复制吗?”
这话像一颗石子投入沸水,瞬间让喧闹的会议室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许青山身上,连窗外的蝉鸣都仿佛停了。刘副主任坐直了身子,手心攥出冷汗——他倒要看看,许青山能不能接下这道“硬考题”。地区下辖十几个县,几十个乡镇,各村资源、条件天差地别,磨盘沟的红火,到底是偶然还是可复制的经验,全看他怎么答。
许青山没有立刻开口,指尖轻轻敲了敲桌面,脑海里飞速闪过磨盘沟发展的每一步:红薯种植的基础、产业链的搭建、商标的保护、人才的培养……他沉吟片刻,抬头迎上李副专员的目光,语气沉稳却坚定:“李专员,磨盘沟的模式能复制,但不能照搬。”
“哦?说说你的理由。”李副专员来了兴致,身体微微前倾。
“磨盘沟模式的核心,不是‘种红薯、做粉条’,而是‘立足本地资源、做深产业链、抱团发展、保护品牌’这十六个字。”许青山站起身,走到墙上挂着的地区地图前,指着磨盘沟的位置,“咱磨盘沟适合种红薯,就把红薯做透;要是其他村适合种玉米,就搞玉米深加工,做玉米淀粉、玉米糖;适合种果树,就做果脯、果汁,核心逻辑是一样的。”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但复制有三个关键条件,缺一不可。第一是资源匹配,得让各村先摸清自己的‘拳头农产品’,不能盲目跟风种红薯;第二是人才支撑,咱磨盘沟有赵铁柱这样的实干家,有陈向东这样的文化人,还能请农技站指导,其他村得先培养自己的‘带头人’;第三是政策保障,注册商标、打假维权、贷款贴息,这些政策得跟上,才能让村民敢投入、放心干。”
陈向东适时递上一份早已准备好的《磨盘沟模式复制建议方案》,里面详细写了“资源普查、人才培训、政策配套”三大步骤,还附了几个不同资源类型村庄的适配方案。李副专员翻看着方案,眉头渐渐舒展,嘴角露出了笑容。
“说得好!”李副专员猛地拍了下桌子,“你没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想到了全地区的统筹,这格局够大!”他指着方案,对随行的地区农业局局长说,“就按这个思路来,先选三个不同类型的村做试点,由磨盘沟派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帮扶,地区给政策、给资金,做成了再全地区推广!”
会议室里顿时响起掌声,县领导们纷纷称赞:“许总考虑得太周全了!”“有了这个方案,复制就有了章法!”刘副主任坐在角落里,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彻底没了之前的傲气——他终于明白,许青山的成功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实打实的思考和格局,这道“考题”,许青山答得满分。
李副专员临走前,拍着许青山的肩膀说:“你不仅要当好磨盘沟的带头人,还要当好全地区农村致富的‘导师’,以后地区的农村创业培训班,你得来当讲师!”
许青山重重点头:“请李专员放心,磨盘沟一定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出去,让更多村富起来!”
送走视察队伍,会议室里还回荡着刚才的讨论声。陈向东笑着说:“许总,您刚才那番话,把副专员都打动了!”许青山却摇摇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伙儿一起把磨盘沟的基础打牢了。接下来,咱们不仅要自己发展,还得帮着其他村,这责任更重了。”
窗外,夕阳洒在“磨盘山”的商标牌上,红得格外耀眼。许青山知道,副专员的这道考题,不是终点,而是磨盘沟从“一村富”走向“全域富”的新起点。他的肩上,不仅扛着磨盘沟村民的希望,更扛着全地区农村发展的期待。而他,早已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