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附近山区
李自成残部龟缩在一处易守难攻的山寨里(刚打下不久)。
人数已勉强恢复到五六百,但多是沿途裹挟的饥民和新投奔的小股土匪,战斗力与河南时的老营不可同日而语。
缺粮、缺药、缺盐,士气低落。
“闯王,弟兄们快断粮了!山下官府查得紧,几个镇子都加强了乡勇,买粮的路子快断了!”一个头目愁眉苦脸。
刘宗敏伤势未愈,烦躁地一拍桌子:“妈的!这南直隶的官狗,看着稀松,关隘卡子却设得贼多!富得流油的地方,看得见摸不着,憋屈!”
几个新投奔的土匪头子眼神闪烁,其中一人谄媚道:“闯王,八大王(张献忠,此时应在另一路活动),小的听说…凤阳那边。
虽然守着皇陵,但卫所兵烂得出奇,就知道欺负老百姓。而且…听说皇陵里面,陪葬的好东西海了去了!要是能…”
“放屁!”李自成猛地打断他,眼神凶厉,“掘朱皇帝的祖坟?那是自绝于天下!
到时候就不是官军剿我们,全天下的口水都能淹死我们!官兵会像疯狗一样追着我们不死不休!”
作为曾经的驿卒,李自成对皇权的象征有着根深蒂固的敬畏,同时也深知其政治敏感性。李自成求的是活路和天下,不是这种招致天谴人怒的绝路。
但那个土匪的话,却像一颗种子,落在了贫瘠的土壤上。极端困境下,人的底线会不断被突破。
李自成虽然否决,但这个念头已经在他和部分头目心中埋下。现在更需要的是实际的出路。
“滁州不行,就往东走!”李自成盯着简陋的地图,“去打来安!或者盱眙!
那边靠洪泽湖,水陆码头,粮商多,也好补充船只!抢一把就走,然后想办法渡过长江,去江西!” 有些刻意的避开了西边凤阳的方向。
……
南京守备太监曹化淳(与北京王德化同气连枝)收到了北镇抚司的密函,心中暗骂陆铮给他找麻烦。
曹化淳虽加强了凤阳皇陵的暗守,但对整个南直隶的防务并不上心。
“流寇不过是些丧家之犬,能成什么气候?惊扰了皇陵,自有凤阳留守和抚按衙门担责。”
曹化淳对心腹嘀咕,“咱家只管好南京这一亩三分地就行。倒是得多派税监,趁着乱子,好多收点‘助饷’…”
而南京兵部尚书则正与应天巡抚扯皮,互相推诿剿寇的责任和粮饷。
都认为流寇主力仍在河南,南直隶这点不过是癣疥之疾,只需令各地州县紧闭城门、加强乡勇即可。
谁都不愿调动那点宝贵的、主要用于护卫南京和漕运的机动兵力,去野外跟流寇捉迷藏。官僚系统的怠惰和扯皮,给了李自成残部宝贵的喘息和移动空间。
锦衣卫
陆铮收到了南直隶“听风”的密报:李自成部有东动向(来安、盱眙方向),暂无直接扑向凤阳迹象。
“还算聪明,知道底线。”陆铮冷哼一声。
但陆铮知道,饥饿和绝望会让人变得疯狂。李自成现在不去,不代表以后压力大了不会狗急跳墙。
陆铮再次下达命令:
1. 给南直隶“听风”:“继续严密监控,尤其关注其粮食获取情况。若其获取困难,可…‘适当’泄露一些虚假情报。
例如夸大盱眙某家粮行库存,或渲染来安防备松懈(实则可通知当地稍作准备),引导其攻击我预设之方向。务必使其远离凤阳百里之外。”
2. 给沈炼(追加):“南直隶官军怠惰,流寇恐有坐大之势。
你部可‘偶然’越境追击,规模不必大,但动作要狠,败其一股,擒其头目,首级传示南直隶各州县!敲山震虎,既震慑流寇,也敲打南直隶文武!”
……
盱眙县外。
数日后,李自成部试图袭击盱眙县外一处临湖的大粮栈。然而,他们刚发起攻击,就遭遇了“恰好”在附近“巡哨”的二百京营骑兵(张焘派出的精锐小队)的侧击!
这些骑兵人数不多,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一个冲锋就将流寇前队冲得七零八落!带队校尉更是骁勇,直扑李自成的中军大旗!
“官军!是河南那帮杀才!”刘宗敏惊怒交加,带伤迎战。
一场短促而激烈的战斗后,流寇丢下几十具尸体和抢来的少量粮食,狼狈逃回山区。
京营骑兵也不深追,只是将十几颗流寇头目的首级挂在粮栈外的木杆上,留下大大的“北镇抚司剿逆”标语,扬长而去。
消息迅速传开。盱眙乃至整个南直隶江北地区震动!
百姓议论纷纷:“北镇抚司的兵这么厉害?”、“流寇到底还是怕官军啊!”
地方官员和豪强则心情复杂:既庆幸官军击退了流寇,又对北镇抚司越境行动感到不安和恼怒——这显得他们多么无能!
李自成则更加憋屈和警惕。他感觉自己像被一条无形的鞭子驱赶着,无论往哪个方向走,似乎都会撞上坚壁或埋伏。
“北镇抚司…陆铮…”他念叨着这个名字,恨意中夹杂着一丝无力感。
……
陆铮在北京,看着地图上李自成部再次被击退、缩回山区的标记,面无表情。
李自成被成功引导远离了凤阳这个火药桶。且李自成在南直隶举步维艰,不断被消耗。
京营的“偶然”出现和胜利,像一记耳光抽在南直隶官场的脸上,逼他们不得不开始正视问题(至少表面如此),也为后续朝廷干预埋下伏笔。
北镇抚司和京营的威名,通过这次跨境小胜,进一步传播。
“继续盯着。”陆铮对“辨骨”统领道,“给李自成一点压力,但别把他逼到绝路。
让他继续在南直隶这块泥潭里挣扎吧。我们真正的精力,要放回辽东和京营了。”
李自成只是疥癣,南直隶只是棋局的一角。真正的风暴,永远在帝国边疆和那支正在脱胎换骨的新军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