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魏国公别院 (虽魏国公被抄,但其遗留的庞大关系网仍在运作)
一间焚着檀香、陈设雅致的暖阁内,两位老者正在对弈。
其中一人须发皆白,气质沉静,乃是致仕多年的前礼部侍郎,江南士林领袖之一 徐光祚(虚构人物)。
另一人,则是一位身着锦袍、面色红润的老者——镇远侯顾寰(虚构侯爵,与江南利益集团关系密切)。
徐光祚落下一子,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听闻川南那边,不太平静?张献忠的爪子,似乎伸进去了。”
顾寰哼了一声,随手应了一子:“跳梁小丑,不足为虑。贺人龙已经把他们撵回去了。不过…”他话锋一转,意味深长地看着徐光祚,“这乱子,倒也说明,有人根基未稳,四处漏风啊。
陆总督在川陕的行事,是不是太过操切了些?弄得民怨沸腾,才给了流寇可乘之机。”
徐光祚眼皮都未抬,只是淡淡道:“《道德经》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火候太过,则焦糊;翻动太勤,则糜烂。
为政亦然。一味追求速效,滥用猛药,恐非社稷之福。
如今漕运迟滞,盐政紊乱,边镇催饷,长此以往,只怕…唉。” 他轻轻一声叹息,将“动乱根源”的帽子,不着痕迹地扣在了陆铮的新政之上。
顾寰会意一笑:“徐老所言甚是。说到底,这天下,还是要讲究个‘稳’字。
断了大家的生路,谁还肯安心做事?前线将士的忠勇,终究还是要靠后方的钱粮来支撑啊。” 他看似在感慨,实则在强调江南在经济上的钳制力。
……
川南,李家坳,战后废墟
焦糊与血腥的气息混杂在潮湿的空气里。
贺人龙踩着泥泞,走过断壁残垣。那抱着破烂布娃娃、眼神空洞的小女孩,那扑到马前哭喊儿子媳妇都没了的老妇人,那打捞尸体的浑浊水井…每一幕都像鞭子抽打在这位悍将的心上。
“清理!救人!搭棚子!” 他沙哑着嗓子低吼,压抑着怒火与悲痛。
战争的残酷与新政推行下底层百姓的脆弱,在这片废墟上血淋淋地展现在他眼前。
……
扬州,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衙门
林汝元坐镇衙门,处理着因淮盐供应被暗中掐断而引发的混乱。各地请求盐引的文书堆积如山,盐商们围在衙门外鼓噪施压。
他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对心腹师爷道:“郑参将那边,有消息了吗?”
师爷摇头:“海上风急浪高,尚无音讯。”
林汝元眉头紧锁,看向窗外阴沉的天空,喃喃道:“陆督师在川陕勉力支撑,我这边若再打不开局面…海上商路,必须通!”
林汝元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决绝,“再去催!让我们的人,无论用什么办法,必须尽快和福建的市舶司,还有南洋的商人接上头!
陆路走不通,就走海路!江南想困死我们,没那么容易!”
……
汉中,总督行辕书房(夜)
陆铮在孤灯下,阅读着来自各方的文书:贺人龙汇报的惨状、林汝元描述的重重阻力、以及周墨林密报的,关于徐光祚与顾寰等人最新的动向和言论。
他放下文书,走到窗前。夜凉如水,远处传来隐约的更梆声。
他能感受到那张由江南士绅、勋贵、以及朝中部分官员编织而成的大网,正从经济、舆论、乃至军事(借流寇之手)等多个方面,向他缓缓收紧。
“烹小鲜…” 他低声重复着徐光祚的话,嘴角泛起一丝冷意,“这锅里的,又何尝不是民脂民膏?
你们要的是维持现状的‘稳’,哪怕这‘稳’是建立在百姓的血泪之上。我要的,是刮骨疗毒,是破而后立!”
陆铮回到书案前,提笔蘸墨。这一次,笔尖没有丝毫犹豫。他必须更快,更坚决。川陕的内部要消化、要稳固。
海上的商路要打通、要拓宽;朝中的暗箭要提防、要反击。这是一场全方位的战争,他退无可退!
……
保宁府,府衙大堂
新任保宁知府王远(原为陆铮幕僚,以干练着称)正襟危坐,堂下跪着本地最大的豪强王天德及其几个儿子。
两旁衙役手持水火棍,肃杀无声。堂外围满了胆战心惊又忍不住好奇的百姓。
“王天德!” 王远声音清朗,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经查,你王家隐匿田亩一千七百余顷,贿赂前任官吏,逃避税赋长达十二年!
更兼纵容家奴,欺压乡里,强占民田,证据确凿!依《大明律》及陆督师新政令,本府判决如下:”
他拿起惊堂木,重重一拍!
“一,所有隐匿田产,悉数抄没入官,重新分授无地佃户!”
“二,追缴历年所欠税赋,罚银五万两!”
“三,王天德及其主事三子,流放三千里,至榆林镇充为苦役,遇赦不赦!其余从犯,按律惩处!”
“家产,除留其家眷基本用度外,一律充公,用于本地水利、学堂!”
王天德面如死灰,瘫软在地。其子有人试图叫嚷,被衙役死死按住。
堂外百姓先是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压抑不住的嗡嗡议论声,有人面露快意,有人难以置信,更有人眼中燃起了希望。
王远站起身,目光扫过堂外民众:“诸位乡邻!陆督师有令,清丈田亩,非为与民争利,乃是为均平赋役,使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
此后,凡有欺压良善、对抗国法者,这便是下场!望尔等遵纪守法,勤恳耕作,则川陕可安,家园可兴!”
保宁府的铁腕整治,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死水,在川北激起了巨大波澜,震慑了豪强,也让底层百姓看到了变革的可能。
……
成都府,锦江书院
原本是士子吟风弄月之所,如今却挂上了“川陕总督府格物学堂”的匾额。
院内,不再只是琅琅书声,更传来了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和工匠的讨论声。
陆铮在四川布政使王朗的陪同下,视察此地,他们走进一间改建后的工坊。
只见数十名招募来的巧匠和遴选的聪慧少年,正在几位须发花白的老工匠指导下,拆解、研究着一架缴获的清军弓弩,并尝试用新的方法锻造刀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