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深秋,天高云淡,汉水澄碧。通往南郑的官道上,旌旗蔽日,甲胄生辉,得胜之鼓声震四野。刘隆率领的平东大军,携朐忍大捷、阵斩赵祗之威,班师回朝。
消息早已传遍汉中。自大军身影出现在地平线上那一刻起,南郑城外便已是人山人海。不仅是城中士绅百姓,更有从四乡八里赶来的农人、工匠、商贾,扶老携幼,翘首以盼。空气中弥漫着香烛的气息、蒸饼的甜香,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混合着激动与感恩的炽热情绪。
当那面熟悉的“刘”字大纛和崭新的“平东将军”帅旗出现在视野中时,人群爆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来了!将军回来了!”
“是刘公子的队伍!”
“快看!那是王翦将军!那是蒙恬将军!”
“还有咱们汉中的好儿郎!”
队伍最前方,刘隆一身玄甲,外罩猩红披风,骑在神骏的乌骓马上,身姿挺拔,虽面容犹带少年人的清俊,但眉宇间已凝聚起不怒自威的凛然气度。他身后,王翦、蒙恬、司马靳、章邯、苏角、涉间等将领,皆盔明甲亮,意气风发。再之后,是军容严整、杀气内敛的“中垒铁军”、各营战兵,以及押运着缴获物资、牵引着俘虏的辎重队伍。队伍绵延数里,刀枪如林,在秋日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芒,无声地诉说着战场上的赫赫武功。
“恭迎将军凯旋!”
“将军万胜!”
“汉中子弟,好样的!”
百姓们沸腾了,他们挤上前去,将准备好的鸡蛋、米酒、蒸饼、瓜果奋力塞到士兵手中。孩童在人群中穿梭,用崇拜的目光望着这些保家卫国的英雄。许多老人眼中含着热泪,他们经历过黄巾的肆虐,深知这太平日子来之不易。
刘隆勒住马缰,放缓速度,不断向道路两旁的百姓拱手致意。他看到了一张张真挚而激动的面孔,听到了最质朴却最动人的赞誉。一股暖流在他心中激荡。这就是他拼死奋战所要守护的!这就是“民心”最直观的体现!
“父老乡亲们!辛苦了!隆,幸不辱命!”他清越的声音在欢呼声中传开,带着真挚的情感。
队伍在百姓的簇拥下,缓缓进入南郑城。城内更是万人空巷,欢呼声此起彼伏,几乎要将城郭掀翻。刺史刘正率领郡中大小官吏,在刺史府前迎候,看着儿子如此受军民爱戴,老怀大慰,眼中亦泛起泪光。
盛大的入城仪式后,刘隆并未立刻回府休息,而是径直登上了南郑城的中心阅兵台。台下,是肃立如林的得胜之师;台周,是望不到边的欢庆百姓。
刘隆抬手,台下渐渐安静下来,数万道目光聚焦在他身上。
“将士们!父老乡亲们!”刘隆的声音清晰地传遍全场,“今日,我等在此欢庆胜利,庆祝我汉中儿郎,在巴东之地,浴血奋战,剿灭贼寇赵祗,扬我军威,保境安民!”
“万胜!”台下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回应。
“然而,”刘隆话锋一转,声音沉凝下来,“胜利,并非终点!战争,是为了换取和平!贼寇虽暂平,然天下未宁,民生多艰!我等军人,手中的刀剑,不仅为杀敌,更为守护!”
他目光扫过台下每一张面孔:“从今日起,我汉中,将暂息刀兵,铸剑为犁!本将军向全军、向全城、向全汉中百姓宣告,自即日起,我军政之重心,将转向内政建设,转向与民休息!”
人群安静下来,仔细聆听。
“我们要让每一寸土地,都种上庄稼,让每一个百姓,都吃饱穿暖!”
“我们要兴修水利,道路,让商旅畅通,让百业兴旺!”
“我们要开设学堂,让我们的子弟,有书可读,明理成才!”
“我们要整饬吏治,赏罚分明,让汉中成为乱世中的一片乐土!”
他的话语朴实而有力,描绘出一幅安定繁荣的图景,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的心。百姓们眼中充满了希望的光芒,士兵们也明白了未来奋斗的方向。
“这需要时间,需要汗水,需要我等上下同心!”刘隆提高声调,“将士们,解甲归田,你们便是最好的农夫、工匠!执戈卫城,你们便是最坚固的壁垒!父老乡亲们,你们的辛勤劳作,便是强军兴邦的根基!”
“本将军在此立誓,必当鞠躬尽瘁,与我汉中军民一道,共建家园, 同享太平!”
“愿随将军,共建家园!”王翦、蒙恬等将领率先单膝跪地,齐声高呼。
“愿随将军,共建家园!”数万将士轰然应诺,声震寰宇。
“愿随将军,同享太平!”万千百姓激动跪拜,声浪如潮。
站在人群中的刘正,看着台上英姿勃发、深得民心的儿子,再看看台下万众一心的军民,心中感慨万千,老泪纵横。他知道,汉中,乃至整个天下的未来,已经牢牢握在了这个年轻儿子的手中。
夕阳的余晖洒满南郑城,为这场凯旋盛典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欢庆的气氛持续到深夜,而一个以休养生息、积蓄实力为核心的新阶段,就在这军民同庆的氛围中,正式拉开了序幕。刘隆的争霸之路,从此有了最坚实的根基——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