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冈田翔太几乎是飘着离开的背影,宋兴华知道,这位日本旅长已经彻底成为了自己最忠诚的工具和最狂热的信徒,为了那个“光明的未来”,他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
冈田翔太回到同盟军驻地,内心的激动久久不能平复。他连夜将当初从“扶桑反抗军”第一中队起家的核心骨干全部召集起来——101团团长石川启介、102团团长远藤健太郎、103团团长桥本隼人、后勤保障营营长佐藤一郎、工兵营营长本田修一、重迫击炮连连长渡边凉介、副旅长兼宪兵连连长佐藤明彦等四十余人,挤在了一间不大的屋子里。
煤油灯下,冈田翔太脸色潮红,声音因激动而略显沙哑,他将宋兴华的命令和描绘的宏伟蓝图,原原本本地传达给了众人。当听到要组建炮兵、装甲部队,要扩编105团乃至第二个旅,听到太原会战后的光辉前景,特别是“打回本土”、“开国元勋”这些字眼时,在场的所有日军前军官们,无不呼吸粗重,眼神放光,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肩扛将星、衣锦还乡的那一刻。低沉的、充满兴奋和决心的议论声在房间里回荡。
“诸君!”冈田翔太压低声音,但语气无比坚定,“这是我们前所未有的机遇!是实现我们理想的最佳途径!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报答旅长阁下的知遇之恩和再造之德!”
“可是,旅长,”较为沉稳的参谋长中村拓真(兼104团团长)提出疑问,“五千多俘虏,要在行军途中和短时间内完成转化,任务极其艰巨。”
这时,副旅长佐藤明彦,这位东京帝国大学历史系的高材生推了推眼镜,开口了,他的声音带着一种学者式的冷静分析:“诸位,我认为,我们可以效仿当初旅长阁下转化我们的方法。审查、分化、纳投名状,三步走。”
他环视众人,继续说道:“我们这些人,每人负责一批俘虏,利用我们同为日本人的身份优势,更容易取得他们的初步信任。审查时,要重点区分那些深受军国主义毒害的死硬分子和那些被迫参军、内心彷徨的普通士兵。对于后者,我们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说服他们。”
佐藤明彦的语气带着一种说服力:“告诉他们,我们以前和他们一样,也是日军士兵,吃着掺了锯末的饭团,拿着落后的武器,为那些高高在上的军阀和财阀卖命,看不到未来,也得不到尊重。但现在呢?”他指了指自己身上虽然朴素但整洁温暖的八路军棉军装,又指了指窗外隐约可见的、装备着ppd冲锋枪的同盟军哨兵,“我们吃得饱,穿得暖,装备着比甲种师团还要精良的武器,拥有明确的战斗目标和崇高的理想——为了真正的日本人民的幸福而战,为了东亚的永久和平而战!我们不再是炮灰,而是受人尊敬的革命军人!旅长阁下给了我们尊严、前途和希望!离开了日本军国主义,我们才能过上真正像‘人’的生活!”
他最后总结道:“对于那些审查后确定罪大恶极、冥顽不灵的死硬军官和士官,必须果断清除!让那些动摇者,亲手或者目睹处决这些军国主义代表,这就是最有力的投名状,能最快地切断他们的退路,逼他们做出选择!”
佐藤明彦的话引起了众人的共鸣,他们纷纷回忆起自己当初被转化的心路历程,觉得此计可行。会议最终决定,立即按照此方案执行,瓜分俘虏,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进行转化工作。
第二天清晨,部队陆续开拔,离开寿阳,向阳泉方向进发。冈田旅的几位主官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按照昨晚的决议,将那五千多名日军俘虏“瓜分”完毕,每人分到了六百至七百人不等。
行军路上,王信庭政委则忙碌不停。他通过旅部电讯处处长张平,不断向根据地建设领导小组所在地发电报,与组长张启明、副组长李慕华反复沟通招兵的具体细节、告示措辞、宣传口径以及新兵集结地点。在他的强力督促下,招兵工作以极高的效率铺开。而在领导小组驻地附近的新华日报华北分社编辑部里,年轻的女记者程欣,在拿到那份关于“晋中独立旅扩编招兵,诚邀天下志士共驱日寇”的新闻稿时,看着稿纸上“宋兴华”三个字,眼前不禁又浮现出那个身影挺拔、眼神锐利、带着几分神秘色彩的独立旅旅长。她咬了咬嘴唇,一丝幽怨和难以言说的情愫掠过心头,暗自嗔怪:“这个宋旅长,又是这么大动静……打了胜仗也不晓得来个信……”但她很快甩甩头,投入到紧张的稿件编辑工作中,她要让这篇招兵广告以最醒目的方式见报。
与此同时,冈田旅的各部,充分利用行军休息、吃饭的短暂碎片时间,对自己分到的俘虏进行紧张的审查和交叉认证。军官们,甚至一些早期转化的士兵,利用同为日本人的身份,与俘虏们交谈,了解他们的出身、经历,甄别他们的思想动态。宿营后,在跳动的篝火旁,转化工作的重点转向了思想攻势。石川启介、远藤健太郎、桥本隼人这些团长营长们,亲自上阵,像佐藤明彦建议的那样,用自己的现状与俘虏们的过去对比,用宋兴华提供的“光明未来”与为军国主义卖命的黑暗现实对比。
宋兴华提到的祁县投降中队和寿阳投降的半个大队,共计七百余人,在冈田等人的重点工作和“榜样”示范下,很快表明了投诚态度。为了彻底断绝他们的犹豫,冈田翔太组织了一次集体处决。这一百多名在审查中被确认为虐待俘虏、屠杀平民、顽固效忠天皇的死硬军官和宪兵,被这七百多名新投诚的士兵,用明晃晃的刺刀,在一片肃杀的气氛中处决。冈田翔太拿着宋兴华通过系统商城兑换的相机,冷静地记录下了这一“投名状”场面。血腥的场景震慑了所有俘虏,也让那些动手者再无回头路可走。
宋兴华一直开启着系统的全景地图功能,密切观察着俘虏营地的动态。他清晰地看到,在处决事件和持续的思想攻势下,剩下的四千多名俘虏中,代表“敌我识别”的颜色标识开始剧烈波动,有超过一千人的颜色在代表“敌对”、代表“中立”、“友善”的颜色之间来回闪烁。
“效果开始显现了。”宋兴华心中暗道,他派人给冈田翔太送去了一张简短的纸条,上面只有一句话:“已有千余人动摇,加紧。”
接到纸条的冈田翔太精神大振,更加卖力地督促各部加强工作。第二天行军宿营时,全景地图上显示,俘虏中彻底转变为代表“友军”的数量增加了八百多个,而颜色仍在闪烁、处于动摇状态的俘虏数量,则上升到了一千二百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