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风带着几分凉意,吹得院墙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苏青刚把最后一批布娃娃打包好,准备明天给城里的商贩送过去,就听见院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刘嫂带着哭腔的声音传了进来:“苏青,苏青你在家吗?求求你,快帮帮我!”
苏青心里一紧,连忙放下手里的打包绳,快步跑去开门。只见刘嫂头发凌乱,衣服上还沾着泥土,眼睛又红又肿,脸上满是焦急和绝望,看到苏青,一下子就瘫软在地,哭得说不出话来。
“刘嫂,你别急,先起来,有话慢慢说!”苏青赶紧扶住刘嫂,把她扶到屋里的椅子上,又给她倒了杯热水,“是不是出什么事了?你慢慢说,咱们一起想办法。”
刘嫂接过水杯,双手不停地发抖,热水洒出来烫到了手也没察觉,她哽咽着说:“苏青……我家老周……在工地干活的时候,从脚手架上摔下来了……现在躺在工地的工棚里,老板只给了5块钱,说不管了……我……我没钱带他去看病,这可怎么办啊……”
说到最后,刘嫂再也忍不住,趴在桌上失声痛哭。苏青的心也跟着揪紧了——刘嫂的丈夫老周是个老实本分的汉子,为了给家里多赚点钱,每天天不亮就去镇上的工地干活,没想到竟然出了这种事。5块钱连买药都不够,更别说去县城看病了。
“刘嫂,你别哭,哭解决不了问题。”苏青轻轻拍着刘嫂的背,语气坚定,“老周的伤不能耽误,必须尽快去县城的医院看。钱的事你别担心,我这里有,你先拿去用。”
说着,苏青转身走到里屋,打开床头的木箱子,从里面拿出一个布包——这是她这几个月做手工攒下来的钱,本来打算给孩子们买新衣服和课本的,现在救人要紧,其他的事都可以往后放。她数了数,一共23块5毛钱,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塞进刘嫂手里:“这里有23块5毛,你先拿着,赶紧带老周去县城的医院。要是不够,咱们再想办法。”
刘嫂看着手里的钱,又看着苏青,眼泪流得更凶了:“苏青……这是你的血汗钱啊……我怎么能拿你的钱……”
“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苏青打断她,“老周的伤最重要,要是耽误了治疗,留下后遗症,那才是一辈子的事。你赶紧拿着钱,去工地把老周送到县城的医院,我这就去帮你联系医生。”
苏青记得,之前帮张婶的孙子退烧时,认识了县城医院的王医生,王医生不仅医术好,人还特别热心。她赶紧找出之前记下的王医生的联系方式,让晓阳去村里的小卖部打电话,跟王医生说明情况,请他帮忙安排床位和检查。
晓阳很快就回来了,说王医生已经答应了,让他们尽快把老周送到医院,他会在医院等着。苏青把这个消息告诉刘嫂,刘嫂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连忙擦干眼泪,拿着钱就往外跑:“苏青,谢谢你……你真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我以后一定会把钱还给你的!”
“钱的事以后再说,你赶紧去送老周去医院!”苏青叮嘱道,“路上小心点,有什么事随时跟我联系。”
刘嫂点点头,快步跑走了。苏青看着她的背影,心里还是有些担心,又跟晓燕交代了几句,让她在家照看晓雨,自己则去村里找了几个相熟的邻居,帮忙把老周抬上拖拉机,送到县城的医院。
忙完这一切,已经是傍晚了。苏青回到家,累得瘫坐在椅子上,却一点也不觉得后悔——能帮刘嫂解决燃眉之急,让老周得到及时的治疗,比什么都重要。
接下来的几天,苏青每天都会去县城的医院看望老周,还特意做了鸡汤和鱼汤,给老周补身体。刘嫂看着苏青忙前忙后,心里满是感激,嘴里不停地说着谢谢。王医生也说,老周送来得及时,没有伤到骨头,只是软组织挫伤,再休养一段时间就能康复了。
半个月后,老周终于康复出院了。刘嫂和老周特意带着家里的鸡蛋和小米,来到苏青家道谢,还把借的钱还给了苏青:“苏青,谢谢你当初帮我们,要是没有你,老周的伤还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这钱你一定要收下,要是你不收,我们心里会不安的。”
苏青看着他们真诚的样子,只好收下了钱,又把鸡蛋和小米塞回他们手里:“钱我收下了,但这些东西你们拿回去,老周刚康复,需要补身体。咱们都是邻居,互相帮忙是应该的,以后别这么客气。”
刘嫂和老周拗不过苏青,只好把东西拿了回去。从那以后,他们只要有时间,就会来苏青家帮忙做手工,刘嫂裁剪布料,老周帮忙搬布料和打包,成了苏青家的“常客”。
解决了刘嫂家的困难,苏青的生活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可没过多久,陈姐又遇到了难题。
那天下午,陈姐来到苏青家,手里拿着一块旧布料,脸上满是愁容。苏青见她心情不好,连忙让她坐下,问她出了什么事。
陈姐叹了口气,说:“苏青,你也知道,我家闺女下个月就要上一年级了,学校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一个书包。我去集市上看了,最便宜的书包也要3块钱,我家里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钱……我想着用这块旧布料给她做一个,可我又不会做,这可怎么办啊……”
说着,陈姐的眼睛红了。她家里的条件不好,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寄钱回来,她一个人带着闺女,靠做些零活维持生计,3块钱对她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
苏青看着陈姐手里的旧布料,又想起自己做手工剩下的边角料,心里有了主意:“陈姐,你别愁,不就是一个书包嘛,我帮你做一个。我这里有很多做手工剩下的边角料,颜色也好看,做出来的书包肯定比集市上买的还漂亮。”
“真的吗?”陈姐眼睛一亮,激动地抓住苏青的手,“苏青,你真的能帮我做书包?那真是太谢谢你了!”
“当然是真的!”苏青笑着说,“你明天再来拿,我今天晚上就给你做出来。”
陈姐高兴地走了。当天晚上,苏青把孩子们哄睡后,就开始动手做书包。她从箱子里找出各种颜色的边角料,有粉色的、蓝色的、黄色的,还有带着小花图案的,仔细地挑选搭配。她先画出书包的样子,然后裁剪布料,接着用缝纫机把布料缝起来,最后又在书包上绣了一朵小花,还缝了两个可爱的小口袋,用来装铅笔和橡皮。
做完这一切,已经是深夜了。苏青看着手里的书包,粉色的书包身,蓝色的书包带,上面绣着一朵黄色的小花,两个小口袋上还缝着小兔子的图案,既漂亮又实用,心里满是欣慰。
第二天早上,陈姐早早地就来到了苏青家。当她看到苏青手里的书包时,眼睛一下子就湿润了:“苏青,这书包太漂亮了!比集市上买的还好看!我家闺女要是看到,肯定会高兴坏的!”
苏青把书包递给陈姐:“你喜欢就好,让闺女试试,要是不合适,我再帮你改改。”
陈姐拿着书包,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连连向苏青道谢。回到家后,她把书包给闺女看,闺女果然高兴得跳了起来,抱着书包爱不释手,还说要带着书包去学校,跟同学们炫耀。
这件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村民们都夸苏青是个热心肠的人——不仅帮刘嫂家解决了看病的难题,还帮陈姐的闺女做书包,不管谁家有困难,她都会主动伸出援手。
“苏青真是个好人,刘嫂家那么困难,她一下子就借了20多块钱,换了别人,不一定会这么大方。”
“是啊,陈姐买不起书包,她就用边角料给做了一个,做得还那么漂亮,比集市上买的还好。”
“以后咱们村要是再有谁遇到困难,咱们也得向苏青学习,主动帮忙,互相照应。”
村民们的议论传到苏青耳朵里,她只是笑着说:“咱们都是邻居,互相帮忙是应该的。谁还没遇到过困难呢,能帮一把就帮一把,这样日子才能过得更舒心。”
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跟苏青来往,谁家有好吃的,都会给苏青家送点;谁家有好玩的,都会叫上苏青的孩子们。苏青也依旧保持着热心肠,不管谁家有困难,她都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用自己的真诚和善良,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初秋的傍晚,夕阳把天空染成了金色。苏青和孩子们坐在院子里,看着邻居们送来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正是这份邻里之间的互助和友爱,让她和孩子们在这个小村庄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幸福。而这份温暖和幸福,也会一直陪伴着他们,走过未来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