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午后,蝉鸣声在院墙外此起彼伏,阳光透过苹果树的枝叶,在地面洒下斑驳的光影。苏青坐在屋檐下的竹椅上,手里捧着陆庭州刚寄来的信,指尖轻轻拂过信纸边缘——这是他这个月寄来的第三封信,信里除了叮嘱她天热注意身体、孩子们别贪凉,还详细说了部队表彰大会的情况,甚至画了个简单的示意图,告诉她奖牌的样子。
旁边的石桌上,放着陆庭州上周寄来的包裹:里面有给孩子们买的新凉鞋,鞋底是防滑的;给她的是一块淡蓝色的布料,信里说“看到供销社有这款布,觉得颜色很衬你,适合做件新衬衫”;还有一小罐蜂蜜,特意标注“每天冲一杯,解暑又润喉,做手工累了就喝点”。这些细碎的牵挂,像一股暖流,缓缓淌过苏青的心底。
她放下信纸,拿起那块淡蓝色布料,贴在脸颊上。布料柔软的触感,让她想起刚嫁过来时的日子——那时陆庭州常年在部队,一年难得回一次家,每次回来也只是简单聊几句家里的开销,从不过问她累不累、孩子们乖不乖。村里的闲言碎语、孩子们怯生生的眼神、手工活赶工期的疲惫,大多时候都是她一个人扛着。那时的他们,更像“搭伙过日子”的陌生人,连一句真心的关心都显得奢侈。
可现在不一样了。
苏青想起上次陆庭州休假,天还没亮就起来挑水,把水缸装得满满当当;想起他陪着晓阳在河边摸鱼,耐心教孩子怎么撒网;想起他晚上和她一起坐在灯下,帮她裁剪布料,还跟她商量“下次可以试试做些儿童围裙,供销社可能会要”;想起他临走前,把津贴全部交给她,反复叮嘱“别太省,该花就花,有事一定给我写信”。那些实实在在的行动,比任何甜言蜜语都更让她安心。
她又拿起信,重新读了一遍。陆庭州在信里说:“最近跟老周打听了,县城的供销社想扩大手工品采购,我已经跟他说好了,下次你去送货,他帮你牵线见采购主任,争取把长期供货的合同定下来。你要是觉得人手不够,就别硬扛,我跟战友们打听了,邻村有几个妇女也想做手工,你可以问问她们愿不愿意加入。”
看到这里,苏青忍不住笑了。她原本还在担心下个月的大订单人手不够,没来得及在信里跟他说,没想到他已经提前替她考虑到了。这种“你未说出口,我已放在心上”的默契,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这时,晓阳拿着作业本跑过来,指着一道数学题问:“妈妈,这道题我不会做,爸爸要是在家,肯定能教我。”苏青接过作业本,耐心给孩子讲解,心里却想起陆庭州在信里说的“下次回来,我教晓阳学算术,争取让他下次考试还拿满分”。以前,孩子的学习从来都是她一个人的事,现在,他却主动把这份责任扛了起来。
晓燕也凑过来,手里拿着快要绣好的手帕:“妈妈,你看,这是爸爸,这是你,这是我和弟弟妹妹,我明天就能绣完了,等爸爸回来给他。”苏青看着手帕上歪歪扭扭却充满童趣的一家人,眼眶微微发热。她想起陆庭州收到孩子们的生日贺卡时,在信里写的“这是我收到过最好的礼物,每天都放在枕头边,想你们的时候就看看”。
夕阳渐渐西沉,金色的余晖洒满院子。苏青把信和布料收好,起身准备做晚饭。路过厨房时,她看到窗台上放着陆庭州寄来的蜂蜜,便打开罐子,舀了一勺放进水杯里,冲上温水。蜂蜜的甜香在空气中散开,像极了此刻她的心情。
她想起刚嫁过来时,也曾偷偷盼过,能和陆庭州像村里其他夫妻一样,一起下地、一起做饭、一起陪孩子玩耍。可那时的他,总把“保家卫国”挂在嘴边,却忘了家里的“小家”也需要他用心呵护。现在,他终于明白了——守护大家,也需要先撑起小家;而撑起小家,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夫妻同心,彼此扶持。
苏青端着蜂蜜水,站在院子里,看着远处的炊烟袅袅。她知道,陆庭州的愧疚,已经不再是口头上的道歉,而是转化成了一次次的书信、一个个的包裹、一次次的主动分担。他开始学着关心她的辛苦,在意孩子们的期待,参与这个家的每一件小事。而她,也不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有了可以并肩同行的人。
他们不再是“搭伙过日子”的夫妻,而是真正开始朝着“同心协力撑起家”的方向努力。或许未来还会有困难——手工订单可能会遇到波折,孩子们的成长可能会有烦恼,陆庭州的部队生活可能会有辛苦,但只要他们心在一起,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苏青喝了一口蜂蜜水,甜意从舌尖蔓延到心底。她知道,这是他们家庭幸福的新开端。她盼着陆庭州下次回来,盼着一家人一起去县城玩,盼着戴着他买的手表,和他一起规划手工生意的未来,盼着看着孩子们在他们的共同呵护下,健康快乐地长大。
晚风轻轻吹过,带来了苹果花的清香。苏青的脸上露出了温柔的笑容,她相信,只要夫妻同心,他们的日子一定会像这仲夏的阳光一样,越来越温暖,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