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走出办公楼时,夜风裹着一丝凉意扑面而来。他站在台阶上,望着街道尽头的路灯发了一会儿呆,然后才缓缓朝停车场走去。手机震动了一下,那条陌生短信还在屏幕上亮着:“林辰,听说你很能干,有兴趣聊聊别的事吗?”
他没回,只是将这条信息截图保存,随后熄了屏。
第二天一早,林辰准时到岗,开始整理信访案的后续材料。他知道,这事虽然暂时平息了,但李建国一定在关注他的表现。果然,上午十点左右,李建国的秘书打来电话,说主任想看看这次事件的总结报告。
林辰立刻把准备好的材料送了过去。李建国接过文件,翻了几页,抬头看了他一眼:“处理得不错,既没让群众吃亏,也没耽误项目进度。”
“谢谢主任认可。”林辰语气平静,“我只是按程序办事,尽量做到公平公正。”
李建国点了点头,合上文件,忽然问道:“你以前是学法律的?”
“不是,我是中文系毕业的。”林辰答得干脆。
“那你这些政策掌握得挺熟啊。”李建国目光微动,“还有那个评估数据比对,你是怎么想到的?”
“我查了些资料,也请教过区自然资源局的同事。”林辰顿了顿,“其实基层工作最难的就是平衡各方利益,既要依法依规,又不能太生硬。”
李建国沉默片刻,轻轻点头:“你说得没错。”
林辰看出对方是在试探自己,便顺势说道:“其实我觉得,我们街道办可以搞一个‘政策解读角’,定期组织村民代表、企业主和社区干部一起学习最新政策,减少误会,也能提高大家的信任感。”
李建国微微一怔,随即露出一丝兴趣:“这个想法不错。你有具体方案吗?”
“我已经列了个初步计划。”林辰从包里抽出一份打印稿递过去,“包括时间安排、人员分工、场地设置等,还可以请区里的法律顾问来授课。”
李建国接过材料,认真地翻了起来。几分钟后,他抬起头,眼神中多了一分赞许:“你考虑得很周全。这样吧,这件事由你牵头,先做个试点,如果效果好,就推广开来。”
林辰心中一喜,面上却依旧沉稳:“谢谢主任信任,我会尽快落实。”
离开办公室后,林辰知道,自己已经成功引起了李建国的注意。
接下来几天,他一边推进“政策解读角”的筹备工作,一边密切关注街道办内部的风向。王建军被调查的消息传开后,不少人对他刮目相看,但也有一些人开始琢磨他的底细。
这天下午,林辰正坐在办公室核对活动流程表,陈雪走了进来,压低声音说:“李主任刚刚问起你的事了。”
“哦?”林辰抬眼。
“他说你做事有章法,思路清晰。”陈雪看着他,“看来是真的赏识你了。”
林辰笑了笑:“希望不只是嘴上说说。”
傍晚下班前,林辰特意提前五分钟来到走廊,等候李建国路过。他知道自己需要一次主动出击的机会。
李建国果然按时出现,身后跟着几个工作人员。林辰迎上前去,礼貌地打了声招呼:“李主任。”
李建国停下脚步,看了他一眼:“小林啊,政策解读角的事进展如何?”
“已经联系好了场地,下周三就能启动。”林辰简要汇报了一下筹备情况,“我还打算邀请一些之前参与过拆迁项目的村民代表来分享经验,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政策。”
李建国听完后,脸上露出一抹笑意:“嗯,你想得很周到。”
林辰趁机说道:“其实我一直觉得,咱们基层干部不仅要执行政策,更要学会解释政策。群众不理解,才会闹情绪;理解了,自然也就配合了。”
李建国听后,轻轻抚摸下巴,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林辰没有再多说什么,而是退后一步,目送李建国离开。
当天晚上,林辰收到了一条来自李建国秘书的信息:“明天下午三点,主任办公室开会,议题:优化社区服务机制。”
林辰盯着这条信息,嘴角微微上扬。
第二天会议室内,气氛轻松而有序。李建国主持会议,重点讨论的是如何提升街道办的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林辰作为新晋骨干,被安排发言。
他站起身,清了清嗓子:“关于优化社区服务,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统一的窗口接待标准,避免因人而异;第二,推动线上服务平台建设,让群众少跑腿;第三,设立监督反馈机制,及时处理群众投诉。”
说完,他停顿了一下,补充道:“当然,最重要的是培养一支真正懂政策、会沟通的基层队伍。”
会议室里响起几声轻叹,有人点头,有人皱眉。
李建国听完后,目光落在林辰身上,缓缓开口:“小林说得很有道理。特别是最后一点,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这样的干部。”
散会后,林辰刚走出会议室,就被李建国叫住。
“小林。”李建国语气温和,“你今天提的建议很好,看得出来你是真想干事。”
“谢谢主任夸奖。”林辰态度谦逊,“我只是觉得,既然来了基层,就得为老百姓做点实事。”
李建国深深看了他一眼,忽然笑了:“好好干。”
这句话像是一块敲门砖,在林辰心里落下重重的回响。
走出大楼时,夕阳洒在街道上,光影斑驳。林辰站在台阶上,深吸了一口气,感觉空气中都带着一股暖意。
他知道,自己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而此刻,他口袋里的手机再次震动了一下。
他低头一看,还是那个陌生号码。
“林辰,你真的很有潜力。要不要换个平台,我们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