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黄政在省委党校的培训生活已悄然度过了两个半月。
在这段日子里,昌朋县石泉门乡的局势,在以县长秦岚为首的大多数县委常委的明确支持和暗中平衡下,暂时趋于稳定。
县委书记陈伟红试图插手工业园区的种种举措,在李琳、金荣火等乡党委班子成员团结一致的坚决抵制下,始终未能得逞。
石泉门乡的各项事业,依然严格遵循着黄政离任前制定的发展规划,稳步向前推进。
这为远在省城的黄政创造了一个安心学习的宝贵环境。
仿佛回到了清华园那段心无旁骛的求学时光,黄政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理论学习和知识拓展中。
他的刻苦与专注,在同期学员中堪称典范。
班主任麦燕老师不止一次在与其他授课老师交流时感叹:“我带过这么多期培训班,像黄政这样心性沉静、求知若渴的学员,真是少见。他不是来‘镀金’或者‘交际’的,是真正来‘充电’的。”
这两个半月里,黄政不仅高质量地完成了培训班规定的所有必修课程,还利用一切课余时间,系统研读了《资治通鉴》、《毛泽东选集》全册、《世界经济学》、《哲学导论》等一系列经典着作。
图书馆和宿舍的灯光,见证了他无数个挑灯夜读的夜晚。
他的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不仅有课堂要点,更有自己结合石泉门乡实践进行的思考和批注。
郑平、李依辉和蒙强三位兄长看在眼里,佩服在心里,也深受感染,304宿舍的学习氛围一直非常浓厚。
当党校培训进入最后半个月,时间也迈入了崭新的2000年元月。
在这个充满象征意义的时间节点,党校教研组经过反复研讨,为这期备受瞩目的青训班确定了毕业论文题目——《新纪元乡村振兴与党建工作的融合路径》。
这个题目紧扣时代脉搏,立意高远,又极具现实针对性,一下子难住了不少学员。
他们大多长期在机关或相对宏观的岗位工作,对于“乡村振兴”这个当时还比较新的概念,以及如何与党建工作具体融合,缺乏深入的实践和系统的思考。
一时间,学员们纷纷扎进图书馆查资料,互相讨论,气氛紧张而忙碌,都担心论文写不好会影响毕业评价。
然而,这个对于其他学员颇具挑战性的论题,对于黄政而言,却仿佛是量身定做。
他不仅拥有清华大学打下的扎实理论功底和逻辑思维能力,更拥有在石泉门乡一线工作的丰富实践经验,再加上两个多月来的系统学习和深入思考,脑海中早已形成了清晰的框架和充实的素材。
就在论文题目公布后的第二天下午,黄政就将一份装订整齐、字迹工整的论文稿,交到了班主任麦燕老师的办公桌上。
麦燕看着眼前这份早早提交的论文,惊讶地抬起头:“黄政班长,你这……这么快就写好了?” 她甚至怀疑黄政是不是为了赶时间敷衍了事。
黄政谦逊地笑了笑,语气却充满自信:“麦老师,这个题目我平时思考得比较多,在石泉门乡也进行过一些实践探索,所以写起来比较顺手。”
麦燕将信将疑地翻开论文稿,目光迅速被内容吸引:
《新纪元乡村振兴与党建工作的融合路径》
作者:黄政(昌朋县石泉门乡党委书记)
(一)以“强组织”为基础,筑牢融合“桥头堡”
文章开篇直指核心,指出2000年初农村党组织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有人管事、有章理事”。
黄政结合石泉门乡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路径:
(一方面要“选优配强”,打破“年龄偏大、能力偏弱”的固有班子结构,大胆选拔像种植大户、退伍军人、返乡青年(文中隐晦提及了金荣火、动员返乡青年等实例)这类“懂农业、爱农村、能干事”的本土人才;
另一方面要“完善制度”,力戒“三会一课”形式化,倡导将党小组会开到田间地头,围绕“如何防治水稻病虫害”、“如何联系果蔬收购商”(暗合新兴罐头厂原料问题)等具体问题展开讨论,使组织生活从“务虚”转向“务实”,真正凝聚人心。
(二)以“育人才”为支撑,激活融合“动力源”
针对2000年农村“人才短缺”、青壮年流失的普遍困境,黄政提出党建工作必须承担起“培养带不走的人才队伍”的重任。
他建议:一是开展精准的“党员技能培训”,联合农业、科技部门,针对本地产业需求(如石泉门乡的食品加工、电池配套产业)开设实用技术课程,让党员成为“技术带头人”。
并列举了通过党员推广农业技术实现增产的具体数据假设。
二是建立“党员联系户”制度,将党的关怀和帮助落实到每家每户,同时也引导村民参与集体事务,形成良性互动。
(三)以“促产业”为核心,找准融合“发力点”
黄政深刻指出,2000年农村产业发展的出路在于“打破单一种植,探索多元增收”,而党建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核心。
他结合石泉门乡工业园区从无到有的经验,强调党组织要起到“牵头整合资源”的关键作用,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土地、资金、技术等“痛点”。
同时,要“鼓励党员带头创业”,对党员创办的经济实体,党组织要积极协助申请贷款(提及2000年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试点)、协调技术支持,通过树立“党员示范户”(欧田村老周沈阳等人)来带动全村产业升级,避免出现“干部干、群众看”的尴尬局面。
(四)以“优治理”为保障,夯实融合“稳定基”
面对当时农村普遍存在的“矛盾多、效率低”、干群关系紧张等问题。
黄政提出了通过党建优化治理的三大举措:
一是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议事制度”,确保村内重大事项(如工业园区土地征用、收益分配等敏感问题)公开透明,避免“暗箱操作”引发矛盾。
二是组建“党员调解队”,利用党员威信及时化解邻里、土地纠纷,将问题解决在基层。
三是强力推动“村务公开”,定期公示财务、补贴(如粮食直补、低保)等信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以此重塑党组织公信力。)
麦燕老师一页页翻看下去,眼中的惊讶逐渐转变为惊叹和赞赏。
这篇论文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既有理论高度,又紧密贴合2000年初农村的实际,提出的对策建议极具操作性和前瞻性。
更难能可贵的是,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在基层一线的深刻体悟和成功实践,绝非闭门造车之作。
“太好了!黄政,这篇论文写得真是太好了!”
麦燕忍不住拍案叫绝,她激动地拿起笔,在论文封面作者名字后面,郑重地写下一行字:推荐人:麦燕。“这篇文章,无论是理论价值还是实践指导意义都非常突出!我一定把它推荐到校刊,还要争取推荐给省委政策研究室的内参发表!这样的基层智慧和实践经验,应该让更多领导和同志看到!”
说完,麦燕迫不及待地拿着论文稿,起身去找其他教研组的老师和校领导签名推荐去了,她要为这篇优秀的论文争取最高的认可和传播。
而轻松完成毕业任务的黄政,则进入了“坐等毕业”的悠闲状态。
他刚回到宿舍,手机就响了起来,来电显示正是杜玲。
“亲爱的!”杜玲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和一丝疲惫,“告诉你个好消息,杜氏集团这边最混乱的时期总算熬过去了,大哥基本掌控住了局面!我和珑珑终于可以稍微松口气了!”
黄政也为她们感到高兴:“那太好了!你们辛苦了。”
“所以呢,”杜玲语气轻快起来,“我们打算过来看你!给你个惊喜!不对,现在告诉你了就不算惊喜了……反正我们安排一下,就这几天动身去省城!”
听到朝思暮想的恋人即将到来,黄政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脸上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真的?太好了!我等着你们!路上注意安全。”
“知道啦!你就等着接驾吧!挂了,我去跟珑珑商量具体行程!”
放下电话,黄政望向窗外,省城的天空似乎都变得更加明亮了。
紧张的学业即将画上圆满句号,挚爱之人也即将相聚,他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党校的淬炼,不仅提升了他的理论素养,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脚下的道路。
新的征程,似乎即将伴随着新纪元的钟声,悄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