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签完的第二天早上,我是被阳光叫醒的。卧室窗帘没拉严,金色的光透过缝隙照在地板上,暖洋洋的。这是近半年来,我第一次没被争吵或摔东西的声音吵醒,心里松快得像卸下了千斤重担。
走出卧室时,客厅安安静静的。婆婆在厨房做饭,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很轻,不像以前那样故意弄得震天响。我走到厨房门口,她回头看了一眼,没像往常那样冷着脸,只是淡淡地说:“醒了?饭马上好。”
我愣了一下,点点头:“谢谢妈。”她没再接话,转身继续盛粥。餐桌上摆着三碗粥、一碟咸菜和几个馒头,虽然简单,但粥熬得刚好,不稠不稀。我坐下拿起馒头,心里有些意外,又有些说不清的暖意。
吃饭时没人说话,但气氛不尴尬。小叔吃完放下碗筷就回了房间,没像以前那样缠着让我给他买球鞋。婆婆收拾碗筷时,我想帮忙,她摆摆手:“你去忙吧,我来就行。”这要是在以前,她肯定会说“家里活不知道帮忙,就知道往外跑”。
上午去公司的路上,我给丈夫发消息:“今天家里气氛很奇怪,妈没找我茬。”他很快回复:“协议签了,她心里有数了。以后会慢慢好起来的,给她点时间。”我看着屏幕笑了笑,或许真的像他说的那样,界限划清了,大家反而能好好相处。
下午忙完工作,我去商场给家里买了台新的扫地机器人。之前那台用了好几年,总是出故障,婆婆弯腰扫地时总念叨腰疼。我抱着机器人回家时,婆婆正在客厅看电视,看到我手里的东西,皱了皱眉:“又乱花钱。”
我把机器人放在地上拆开包装:“您腰不好,以后扫地就不用弯腰了,这个能自己扫。”她走过来看着机器人在地上转圈,嘴上说着“浪费钱”,嘴角却偷偷往上扬。“这玩意儿真能自己扫干净?”她问,语气里带着好奇。
“能,我教您怎么用。”我拿起说明书给她讲解,她听得很认真,还拿出笔在纸上记操作步骤。看着她认真的样子,我突然觉得,或许她之前的刻薄和计较,只是因为心里没底,怕我赚了钱就不管这个家。
晚上丈夫回来,看到扫地机器人在工作,笑着说:“家里也用上高科技了?”婆婆在厨房接口:“还不是小敏买的,说让我省点力。”她的语气里带着点炫耀,不像以前那样总说我“败家”。
吃饭时,婆婆突然说:“你小叔下周生日,不用你给他买礼物,我给他准备了。”我愣了一下,笑着说:“该买的还是要买,我准备了个蛋糕。”她点点头:“蛋糕就行,别买太贵的东西,他现在花钱大手大脚的,得管管。”
我和丈夫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惊讶。以前她总说“小叔还小,你当嫂子的该多疼他”,现在居然会说“得管管”。看来协议不仅划清了财产界限,也让她开始正视家里的问题。
周末休息,我和丈夫带着婆婆去医院做体检。她年纪大了,总说头晕,却舍不得花钱体检。排队时,她看着缴费单上的数字嘟囔:“真贵。”我笑着说:“钱赚了就是花的,您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她没再说什么,只是拍了拍我的手。
体检完去吃饭,路过一家金店,我进去给婆婆买了个金镯子。之前她总羡慕邻居阿姨有金镯子,嘴上却说“戴着俗气”。拿出镯子给她戴上时,她眼睛亮晶晶的,嘴上却抱怨:“又乱花钱,这得多少钱啊。”
“您戴着好看。”我帮她把镯子戴好,阳光下金镯子闪着光,映得她脸上的笑容暖暖的。丈夫在旁边说:“妈,这是小敏的心意,您就戴着吧。”她摸着镯子,没再推辞,只是小声说了句:“谢谢。”
回家的路上,婆婆突然说:“以前是我不对,总想着让你多拿钱出来。其实你赚钱不容易,我都知道。以后家里有什么事,我们商量着来,不逼你了。”我心里一热,眼眶有点湿:“妈,以前我说话也有冲的时候,您别往心里去。”
丈夫握着我的手,又拍了拍婆婆的肩膀:“这才像一家人嘛。以前是我们没分清界限,以后不会了。小敏的事业我们支持,家里的事我们一起分担。”夕阳把我们三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紧紧靠在一起。
晚上躺在床上,我看着窗外的月亮,心里很踏实。我想起刚创业时的艰难,想起和婆婆争吵时的委屈,想起签协议时的坚定。原来生活就是这样,有矛盾,有争吵,但只要守住底线,互相理解,总能找到相处的方式。
第二天早上,我被扫地机器人的声音吵醒。走出卧室,看到婆婆在厨房煎鸡蛋,哼着小曲,心情很好的样子。她看到我,笑着说:“醒了?今天煎了你爱吃的糖心蛋。”
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厨房,落在她的白发上,闪着温柔的光。我走过去帮她端盘子,心里明白,这场关于金钱和界限的战争,没有赢家,但我们都找到了更好的生活方式——我守住了我的事业和底线,她放下了她的不安和计较,我们终于像一家人一样,温暖地生活在一起。
或许生活里的矛盾从来都不是用来赢的,而是用来让我们学会如何更体面、更尊重地相处。就像这清晨的阳光,总会穿过云层,照亮每个愿意放下固执的心房。我的故事还在继续,带着界限和尊重,也带着爱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