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前沿峰会结束后,乔琳并未沉浸在荣誉中,而是迅速回归了研究所的日常工作节奏。与数学中心的合作项目稳步推进,那个受孙薇发现的周期性结构启发而最终突破的理论瓶颈,经团队反复验证与打磨,成果已整理成文,即将投向另一顶尖期刊。乔琳作为核心贡献者,名字赫然列于通讯作者之位,这在年轻研究员中极为罕见。
周正似乎也进入了博士研究的攻坚阶段,联系频率自然降低,但每次交流依旧保持着高水准的学术价值。他会分享一些精心筛选过的、与乔琳研究方向高度相关的预印本文章,或在乔琳团队遇到某些非核心但繁琐的技术问题时,提供简洁有效的解决方案。他的存在,如同一个稳定可靠的学术“外挂”模块,需要时激活,便能高效运作,无需时便安静待机,绝不产生任何冗余的干扰。乔琳对此已习以为常,体内青莲本源流转平稳,反映出她对此种良性互动模式的完全适应与接纳。
这日,她受邀参加一个跨学科的闭门研讨会,与会者皆是相关领域的资深学者。讨论环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院士对乔琳他们最新论文中的一个推论提出了颇为犀利的质疑。现场气氛一时有些凝滞。
乔琳并未急于辩解,她静心聆听完所有质疑点,体内青莲本源悠然运转,滋养之力让她心神澄澈,思维格外清晰。她略作沉吟,随即起身,走到白板前,没有直接反驳老院士的观点,而是从更基本的物理守恒律和对称性出发,以极其简洁优美的数学语言,重新推演了整个逻辑链条,一步步展示出那个推论如何自然而然地嵌入其中,并引申出几个可供实验检验的明确预言。
她语调平稳,逻辑缜密,目光沉静而自信。那份源于对理论架构深刻理解与掌控的从容,感染了在场众人。老院士听着听着,紧蹙的眉头渐渐舒展,最终微微颔首,不再言语,眼中反而流露出赞赏之色。
研讨会后,几位之前对乔琳工作仅是听闻、未曾深交的学界前辈,主动上前与她交换了联系方式,探讨后续合作的可能。乔琳一一从容应对,举止得体。吴院士在一旁看着,脸上是掩饰不住的欣慰。
载誉而归,乔琳的生活依旧规律。只是她发现,周正似乎总能“恰好”地出现在一些关键节点。例如,在她为研讨会准备材料,需要查询一份某国外实验室尚未完全公开的辅助数据时,周正“刚好”在学术论坛上看到有人讨论并分享了获取途径;又例如,在她连续加班数日后,略显疲惫地出现在食堂时,周正会“刚好”结束与导师的讨论也来用餐,并“顺带”提及学校附近新开了一家不错的蔬食馆,食材新鲜,口味清淡。
这些“恰好”依旧维持在舒适的距离内,理由充分,毫不刻意。但乔琳能感觉到,与之前相比,周正少了一丝过于精准的“计算感”,多了一份更自然的、基于对学术圈动态敏锐嗅觉和对她工作强度大致判断的关切。这种转变,让她更加放松。
体内青莲本源在她规律的生活和持续进步的满足感滋养下,运转得愈发温润浑厚。她能清晰地感受到,那株深植于生命本源的青莲虚影,第三片莲叶的轮廓已与其他两片无异,甚至叶脉间隐隐流动着更为盎然的生机。它对能量的转化效率似乎又提升了一个台阶,让她即便在高压工作下,也能保持最佳的精力状态,肌肤莹润,眸光清亮,周身散发着一种由内而外的、沉淀下来的光华。
这晚,她收到许妍发来的长信息。许妍参与策划的央媒那个系列专题的第一期报道终于播出,社会反响热烈。她本人作为核心策划成员之一,受到了台里内部的通报表扬。
“姐,领导今天找我谈话,语气和蔼得让我差点不认识。”许妍的文字里透着扬眉吐气的快意,“之前那个被搁置的纪录片项目,好像也有重启的迹象了。果然,只有自己足够硬,别人才会给你让路。”
乔琳看着信息,能想象到妹妹此刻神采飞扬的样子。她回复道:“很好。守住本心,继续前行。”
许妍很快回了个用力点头的表情包。
放下手机,乔琳走到窗边。夜空清澈,繁星闪烁。她想起研讨会上的交锋,想起团队最新的进展,想起周正那些恰到好处的“恰好”,想起许妍重新燃起的事业之火……一切都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学术的星辉照亮前路,生活的轨道平稳延伸。她不再是独行者,有了可以并肩的同伴,有了值得守护的亲情,更有了日益强大的、扎根于自身力量的内核。
青莲静植,映照星辉。前路漫漫,却从未如此刻般,清晰而充满希望。她知道,属于自己的耀眼人生,正徐徐展开更广阔的画卷。而她,已准备好挥毫泼墨,留下浓墨重彩的笔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