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尚未散尽,林诗雅案头那枚灵网玉符第三次震颤起来。她刚批阅完新修订的《春耕协理令》,指尖还沾着未干的朱砂墨,触及玉符时,却像被烫到般微微一缩。
玉符表面的星纹比昨夜更加明亮,纹路间流转的暗色波纹几乎要满溢而出——这是灵网中枢的最高级别密报,唯有动摇国本的大事,才会触发这三重共鸣。
“圣女,玄大人求见。”门外小徒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林诗雅拂了拂衣袖,广袖垂落间,已敛去所有外露的情绪。她推开门,玄箴正站在廊下,怀里紧抱的竹简被攥出了深痕,连发冠都有些歪斜,显然是一路疾行而来。
“星图异变。”玄箴省去了礼节,直接展开随身携带的羊皮卷。金粉绘制的大夏舆图上,代表雪谷的位置,正蒸腾起一片淡金色的雾霭,如同被万千流萤温柔包裹的光源。“连续七日,灵网监测到异常低频波动,而每一道波动的频率……”他喉结滚动,声音发涩,“都与九殿下的呼吸节奏完全一致。”
林诗雅瞳孔微缩。她接过羊皮卷,神识探入的刹那,并非感受到狂暴的能量冲击,而是陷入一种奇异的温暖与安宁之中。
她想起昨夜在街头瞥见的景象,老妇人将刚出锅的糖糕仔细包好,轻轻放在城墙根下;想起今早路过学塾,听见先生正将“英雄舍身成仁”的悲壮故事,换成了“樵夫打柴归来,先给妻子编了只草编蚂蚱”的平淡温馨。
“这不是能量泄露。”玄箴的声音带着疲惫,指尖重重地点在热力图最明亮的区域,“是超过三千万人,在无意识地做着同一类事情——他们晨练时,会多念一句‘愿九皇叔睡得安稳’;做饭时,会下意识多留一块热乎乎的糕点;就连讲故事,也悄悄抹去了那些沉重的‘牺牲’桥段。没有谁在组织,没有号令,就像……”他抬起头看向林诗雅,眼底有微光闪烁,“就像春天到了,草木自然会抽枝发芽。”
林诗雅的指尖轻轻抚过舆图上雪谷的位置。那里的金色最为浓郁,却也最为宁静,像一汪被月色浸透的深潭。
她忽然想起谭浩第一次在她面前毫无顾忌打哈欠的模样——那时她只觉得他疏懒,如今才恍然,原来有人能将“活着”这件事,过得如同呼吸一般自然纯粹,反而让千千万万人,由此学会了如何更温柔地对待生活,对待他人。
“我去一趟雪谷。”她取下腰间的星辰玉佩,递给玄箴,“你守好灵网,若有任何异动……”
“不会有什么异动的。”玄箴忽然笑了笑,眼角有些泛红,“他们并非在祈求他显圣,他们只是……”他低头看着热力图上如呼吸般缓缓起伏的金色光晕,“想让他能安安稳稳地睡个好觉。”
去往雪谷的路,风里还带着寒意,林诗雅却走得很慢。她没有带随从,甚至没有御剑,只是沿着积雪的小径,一步一步向上走去。
远远望见那间冰屋时,她停下了脚步——屋顶积着厚厚的雪,像是给屋子戴了顶暖和的绒帽;窗棂的缝隙里,仔细地塞着防风的布条,针脚细密,不知出自哪位妇人之手。门前歪歪斜斜钉着块木牌,用炭笔写着“扰人清梦者,罚抄《懒人守则》三百遍”,字迹依旧是谭浩那副漫不经心的调调。
她在十步之外站定,没有再靠近。山风卷起她的衣袂,却吹不散空气中那缕若有若无的甜香——是糖炒栗子的味道,定是哪个村民悄悄放在窗台下了。
“圣女姐姐,站着不累呀?”
细弱的哼唧声从脚边传来。那只小花猪不知何时蹭到了她脚边,嘴里叼着张皱巴巴的纸条,鼻尖还沾着些许糕点碎屑。
林诗雅蹲下身,接过纸条。上面的字迹被口水晕开了一些,但依稀可辨:“知道你来了,别傻站着啦,回去吧,春天到了呢。”
她忽然就笑了出来,笑声惊动了檐角的一小堆积雪,簌簌落下。转身欲走时,她瞥见冰屋的窗户极轻微地动了一下,露出半片青灰色的旧布帘——仿佛是屋里那人在假装熟睡,却又忍不住偷偷向外张望。
归途经过青禾镇时,一群孩童正追着一只风筝从她身边跑过。那风筝扎得歪歪扭扭,是用旧年的春联纸糊的,线轴上却精心缠着一截红布条,在风中飘动,像一团跳跃的小小火苗。
“小朋友,这风筝是放给风神祈福的吗?”林诗雅蹲下来,替一个摔倒的小女孩拍去膝盖上的雪沫。
“才不是给风神呢!”扎着羊角辫的小丫头仰起脸,认真地说,“阿娘讲,每年春天风大,要放风筝给那个总在睡觉的叔叔听——风里有我们的笑声,他就知道我们过得很好,没有吵到他。”
林诗雅望着那只风筝越飞越高,红布条在云天下划出一道温柔的轨迹。她没有去纠正“叔叔”这个称呼,只是轻轻托了托孩子手中的线轴,帮他们将那团小小的火苗,送得更高、更远些。
雪谷冰屋内,谭浩把毯子拉过头顶,嘴角却抑制不住地向上弯起。他闭着眼睛,却能清晰地感知到——千里之外的茶楼悄悄调暗了灯笼,说书人将“战神陨落”的悲壮故事换成了“老茶倌养了只会叼茶杯的鹦鹉”的趣闻;原本可能途经雪谷上空的暴雨云团悄无声息地拐了个弯,连雷声都变得沉闷而遥远;甚至天边路过的雁群,也放轻了鸣叫,翅膀扇动的气流里,似乎都裹挟着远方桂花的甜香。
“这些人啊……”他嘟囔着,翻了个身。小花猪趁机拱进他怀里,暖烘烘的肚皮紧贴着他的腰侧。他忽然笑了起来,那笑意如同初融的雪水,清浅而纯粹,“连想护着我,都这么偷偷摸摸的,生怕惊了我的好梦。”
呼吸逐渐变得绵长平稳时,他听见春风卷起一片轻薄的瓜子壳,轻轻覆在了门前的脚印上。那感觉,像极了很久以前,在某个狭小的租屋里,房东阿婆总会在他熬夜时,悄悄为他披上的那条旧棉被。
窗外,最后一片积雪从屋檐滑落,轻轻摔碎在青石板上,溅起细碎而明亮的光。
三日后,青禾镇的老茶倌发现,茶桌一角多了本边角有些油渍的小册子,封皮上写着《春眠须知》。翻开第一页,是歪歪扭扭的几行字:“春分日,宜闭户,宜垂帘,宜让所有贪睡的人,都能睡个无人打扰的踏实觉。”
茶倌摸着花白的胡子笑了,将小册子摆在了柜台最显眼的位置。不多时,隔壁布庄的老板娘来借针线,瞥见那册子,眼睛一亮:“这主意可真好啊!明儿个我就让我家阿福把铺子前的锣鼓收起来——可不能吵了谁的春眠。”
一阵风从窗缝钻入,掀起册子的一页,露出背面未写完的字句:“若有违者……”后面的字迹被墨点晕开,模糊难辨,只隐约能看到“罚抄《懒人守则》”几个字,那笔迹,与雪谷门前木牌上的,倒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