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断刃”行动即将发起的最后一个白天,预设战场区域呈现出一种诡异而压抑的宁静。联军部队正按计划进入进攻出发阵地,对即将降临的毁灭性打击毫无察觉;而我方设伏部队则如同潜伏的猎豹,在极致的静默中凝聚着石破天惊的力量。本章着重刻画大战前夜,交战双方在物理和心理上的最后准备,以及那种令人窒息的紧张氛围。
______
场景一:联军阵地——盲目的自信与最后的忙碌
时间: 进攻发起日(d-day),午后。
地点: 联军预设进攻轴线后方,一片树林环绕的临时集结地。
景象:
装甲部队: 美制m1A2 SEpv3主战坦克和台军“勇虎”坦克混杂停放着,引擎盖敞开,技师在进行最后的检修。坦克兵们擦拭着炮管,清点着穿甲弹和高爆弹,脸上带着大战前的亢奋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无线电里传来各级指挥官最后的确认指令,一切似乎都在按“铁砧”计划表顺利进行。
步兵单位: 士兵们检查着步枪、机枪和反坦克导弹,往弹匣里压子弹的声音此起彼伏。有些人在写着家书,或默默看着家人的照片。低级军官在摊开的地图上进行着重复了无数次的战术讲解,士兵们机械地点头。
指挥层心态: 高级指挥官在移动指挥车里,收到的情报显示“中方防线未见异常调动”,这更坚定了他们按计划进攻的决心。一种“胜利在望”的盲目乐观情绪在高层弥漫,他们认为中方的持续防御已接近极限。
场景二:中方伏击圈——极致的隐忍与凝聚的杀机
地点: “口袋”阵地的各个隐蔽点。
景象:
绝对的静默: 与联军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我军的坦克和步战车覆盖着厚厚的伪装网,停在树林深处或利用地形隐蔽,发动机完全冷却。官兵们待在战位或附近的掩体里,严禁随意走动和发出声响。无线电保持完全静默,通讯仅靠通讯员徒步传递或使用最低功率的短距步话机(必要时)。
细致的准备: 炮手最后一次校准瞄准镜,检查弹药架;反坦克导弹操作手模拟着锁定和发射流程;狙击手用软布仔细擦拭着枪膛,测算着风速和距离。每个人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将状态调整到最佳。
心理状态: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紧张、期待和高度专注的情绪。老兵们闭目养神,新兵则忍不住一次次检查装备。各级政工干部和党员骨干利用最后时间,进行简短有力的动员,强调纪律和突然性的至关重要。他们知道,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将决定无数人的生死和整个战局的走向。
场景三:空中与电波的暗战——宁静下的潜流
空中侦察: 联军派出的侦察无人机和有人侦察机在战场上空盘旋,但在我方精心布置的假目标和严格的隐蔽纪律下,未能发现地下铁流般的伏兵。我方的防空部队忍耐着开火的冲动,目送敌机飞过。
电子对抗: 联军的电子战部队开始进行战前试探性干扰,而我方电子对抗部队则采取“隐真示假”策略,一方面保持主要无线电沉默,另一方面在次要方向释放虚假的通讯信号,迷惑敌军,使其误判我指挥重心仍在正面防线。
场景四:指挥中枢——最后的确认与等待
中方指挥所: 气氛凝重而有序。大型显示屏上,代表敌军的红色箭头正缓缓向“口袋”口移动。情报部门不断更新着敌军最新位置。指挥官们紧盯着屏幕,不时低声交换意见。所有预备方案都已检查完毕,只等敌军主力进入最佳打击位置。总指挥看着手表,秒针的每一次跳动都敲击在心头。
联军指挥所: 相对“轻松”,进攻前的各种汇报显示“一切正常”。指挥官们正在等待着进攻时刻(h-hour)的到来,期待着“铁砧”砸下后摧枯拉朽的效果。
场景五:个体的瞬间——暴风雨前的最后掠影
一名我军年轻炮手: 在闷热的坦克内部,他擦去额头的汗水,将脸颊轻轻贴在微凉的炮膛上,心中默念着射击诸元。
一名美军坦克车长: 他站在炮塔上,用望远镜眺望着远处看似平静的中方防线,心中盘算着进攻开始后如何快速突破。
一只鸟: 从战场上空飞过,似乎也感受到了下方的异常寂静,发出几声不安的鸣叫,迅速飞远。
章节结尾:
夕阳西下,将天空染成一片血红。暮色开始笼罩大地,能见度逐渐降低——这通常是进攻发起的最佳时机。联军阵地上,发动机开始轰鸣,部队即将按计划展开。中方伏击阵地上,所有官兵都已进入战斗岗位,手指轻轻搭在扳机或发射按钮上,呼吸不由自主地放轻。
整个世界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这极致的宁静,比震耳欲聋的炮火更令人心悸。它并非虚无,而是被压缩到极致的能量,是毁灭性风暴降临前,那短暂而可怕的——寂静。
指挥所里,最高指挥官拿起加密电话,声音平稳而冰冷:“各单位注意,‘断刃’行动,进入最后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