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主战场海域的硝烟逐渐被海风吹散,一场更加冷酷无情的猎杀,在远离公众视野的深海交通线上,悄然进入了高潮。日本是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其战争机器能否持续运转,完全依赖于跨越重洋的海上生命线——运输能源、原材料和军事物资的船队。掐断这条生命线,已成为中国海军夺取最终胜利的战略性任务。
代号“龙穴”的中国人民解放海军潜艇部队指挥中心内,巨大的电子海图上,无数代表航线的细线纵横交错。经过战场数据链融合的战场态势清晰显示,在日本主力舰队覆灭后,多条原本徘徊在远海、处于观望状态的日本和挂中立国旗帜(实为日方租用)的大型运输船队,正试图利用混乱,以最高航速分别驶向日本本土的几个主要港口。
“命令:‘狼群’,按‘断链’计划,自由猎杀。优先目标:能源与军备运输船。” 指挥官的声音通过绝密的海底光缆和极低频通信系统,传达到早已在关键航道附近潜伏多日的常规潜艇支队。
第一战场:琉球群岛以东,黑潮主干道下方300米。
一艘039c型“元”级改进型常规动力潜艇“朔风”号,正如同一条巨大的黑色怪鱼,静默地悬浮在复杂的海底山脉阴影中。它先进的泵喷推进系统和消音瓦使其噪音极低,完美地融入了背景海洋噪音里。声纳士官戴着耳机,全神贯注地分辨着各种声音:鲸歌、地震波、远处航船的螺旋桨噪音……
“方位087,发现多目标螺旋桨噪音,特征分析……大型商用船舶,伴随有高速小型舰艇噪音,疑似护航舰。”声纳兵的声音压得很低。
艇长走到综合显控台前,屏幕上,根据声纹数据库比对,目标被初步识别为:一艘三十万吨级的VLcc(超大型油轮),由一艘“朝雾”级退役改装的护航舰护航。
“保持跟踪。计算最佳攻击阵位。鱼雷舱准备,1号、2号发射管,装填‘鱼-6’重型线导鱼雷。”艇长的指令简洁而冰冷。
“朔风”号如同一个耐心的刺客,利用海底地形和水声跃变层的掩护,悄然逼近。一个小时后,它占据了攻击阵位。
“1号、2号管,放!”
潜艇轻微一震。两枚533毫米口径的“鱼-6”重型鱼雷,以安静的电动力模式滑出发射管,如同脱弦的利箭,在艇载火控系统的引导下,依靠线导初步奔向目标。
油轮和护航舰对此一无所知。直到鱼雷在距离目标仅剩数公里时,才主动开启自身的主被动声纳,进行最后的致命冲刺,速度骤然提升至惊人的50节以上!
护航舰的声纳兵终于听到了死亡的呼啸声。“鱼雷!右舷发现鱼雷!” 凄厉的警报响起。护航舰试图加速转向,并发射干扰弹。
太迟了。
一枚“鱼-6”无视了干扰,以绝对的精准,狠狠撞入了VLcc那庞大而脆弱的船体中部。巨大的爆炸声即使在水下也沉闷如雷。另一枚鱼雷则灵巧地绕过了干扰,将试图逃窜的“朝雾”级护航舰炸成了两截。
海面上,重油从破裂的油轮中汹涌而出,迅速燃起冲天大火,将夜空映照得如同白昼。这艘原本为日本战争机器输送“血液”的巨轮,此刻却成了漂浮的炼狱和巨大的污染源。
第二战场:大隅海峡西侧,国际航道边缘。
另一艘041型“清”级AIp潜艇“海狼”号,盯上了一支由多艘集装箱船和滚装船组成的船队,其中混编有运送坦克和火炮的军用运输船。护航力量稍强,包括一艘较新的“朝日”级驱逐舰。
“海狼”号艇长做出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使用艇载的“鹰击-18”潜射反舰导弹。
潜艇悄然上浮至潜望镜深度,升起光电桅杆,迅速捕获了目标数据。随后,导弹舱盖在水下打开。
“鹰击-18,发射!”
一枚乳白色的导弹在巨大的压力下被弹出艇体,在跃出水面后,第一级助推器点火,拖着耀眼的尾焰冲向天际,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进入预定的巡航弹道,紧贴海面,超低空扑向目标。
护航的“朝日”级驱逐舰的雷达虽然捕捉到了这枚掠海飞行的导弹,但为时已晚。鹰击-18在末端进行了致命的俯冲加速,以超过3马赫的速度,如同天罚之剑,垂直贯穿了一艘满载军用车辆的滚装船。剧烈的爆炸将船上的装备和结构撕成碎片,船只迅速倾斜。
猎杀的高潮与终结:
在接下来的24小时内,类似的场景在多条关键航线上反复上演。中国海军的“水下狼群”——由039系列和041系列AIp潜艇组成的精锐力量,充分展现了其“深海黑洞”般的隐蔽性和致命攻击力。它们利用无限的“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带来的长续航力,像真正的狼群一样,协同作战,分割包围,将一支又一支运输船队送入海底。
海图之上,代表日本海上运输线的亮线,一条接一条地黯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增加的、代表沉船位置的红色骷髅标记。原油、液化天然气、铁矿石、武器装备……这些维持战争的关键物资,连同运输它们的巨轮,纷纷沉入数千米深的太平洋海沟。
在“龙穴”指挥中心,一份初步战报被呈送到最高指挥官面前:
“‘断链’行动成效显着。预估已切断敌约70%的能源及战略物资输入。其国内战略储备,预计仅能维持四周。”
指挥官看着海图上那片被“狼群”扼住咽喉的海域,缓缓点头。水下的无声猎杀,其战略意义,丝毫不亚于一场轰轰烈烈的舰队决战。它正在缓慢而确定地,勒紧套在对手脖子上的绞索。战争的胜负天平,因此更加不可逆转地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