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窗帘,在地板上投下柔和的光斑。艾雅琳醒来,第一感觉是喉咙间的干痒感减轻了大半,虽然偶尔还会忍不住轻咳一声,或者打一个清脆的喷嚏,但鼻塞的状况好转了许多,头脑也一扫昨日的昏沉,恢复了往日的清明。一种病后初愈的、带着些许虚弱的轻松感弥漫全身。
她起身看向窗外,天空依旧是一片毫无怜悯心的湛蓝,阳光毫不吝惜地倾泻而下,将大地炙烤得泛起氤氲的热浪。“热度丝毫未减啊……”她喃喃道,庆幸自己今日无需外出。这座清凉的宅邸,依旧是她的完美避风港。
既然状态好转,她便不打算继续全天休养。她换上一条舒适的棉质连衣裙,浅蓝色,宽松的款式让她感觉自在无拘。她决定逐步恢复日常的节奏,将因感冒而暂停的创作与学习重新拾起。
今天的计划清晰明确:上午,攻克理科知识(重点是化学);下午,则交给心爱的艺术——完成一幅基于露营瀑布照片的水粉画,并开始筹划一个新的欧式卧室微缩模型。
尽管大学专业是艺术,但艾雅琳始终坚信,理性的逻辑思维与感性的艺术创作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滋养心智的两翼。她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老话,更深层的含义在于这些学科所能赋予人的严谨逻辑、分析能力和结构化思维,这些能力在任何领域都至关重要。因此,只要学校课程和作业一完成,她总会挤出时间自学数理化,尤其喜欢在上午大脑最清醒的黄金时段进行这类高强度的脑力活动。
她泡了一杯淡淡的绿茶,走进书房。团团一如既往地跳上书桌一角的专属软垫,像个小小的监工,又像一位安静的学者伙伴,准备陪她一同潜入知识的海洋。
她从书柜深处搬出高中化学课本、几本大学化学通识读物,还有一本厚厚的笔记。信心满满地翻开第一章——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然而,仅仅十分钟后,艾雅琳脸上的从容就逐渐被一种茫然的困惑所取代。那些曾经似乎熟悉的化学符号、分子式、概念定理,此刻如同天书般陌生而拗口。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偏移?摩尔质量?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等等……这个公式是怎么推导来的?”她对着课本上一行简洁的公式,眉头紧锁,试图在记忆的仓库里搜寻相关的碎片,却发现那里似乎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这个反应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她喃喃自语,指尖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
一种近乎绝望的情绪慢慢升起。“我的天……我都忘了……几乎全都不记得了!”她泄气地靠在椅背上,望着天花板,感觉“天都要塌了”。曾经花费时间学过的知识,竟然在时间的流逝中悄无声息地溜走了这么多。这种认知让她感到一阵挫败和气馁。
但艾雅琳从来不是轻易认输的人。短暂的沮丧过后,她深吸一口气,坐直了身体。“忘了,就重新学!没什么大不了的。”眼神重新变得坚定。
她打开平板电脑,搜索知名的化学基础网课。一位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声在书房里响起。她立刻拿出新的笔记本,聚精会神地听起来,手中的笔飞快地记录着要点、公式和老师强调的关键概念。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暂停、回放,直到理解为止。
光听讲还不够。她重新拿起那本厚重的大学化学通识读物,对照着网课的内容,一章一章地仔细阅读,在字里行间寻找更详细的解释和例证。她不再试图“回忆”,而是抱着“初次学习”的心态,将每一个概念都踏踏实实地弄懂。她还会翻出高中的课本,查看最基础的定义和例题,巩固根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她一边费力地理解着一个关于化学平衡的难点,一边深刻地体会到了这句古训的含义。知识需要反复的打磨和重温,否则就会像沙滩上的字迹,轻易被浪潮抹平。
她也更加明白了所谓“学霸”背后的真相——那绝非仅仅是天赋,更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不懈的巩固和高效的学习方法堆砌起来的高塔。他们之所以能看起来举重若轻,是因为早已在背后将基础打得无比坚实,并进行了无数次的演练和复习。她想起学校里那些学霸们接受旁人崇拜目光时的场景,那眼神里分明是看“神”一样的羡慕。
“我也要那样。”她对自己说,心里燃起一股强烈的斗志,“不是要接受别人的崇拜,而是要让自己拥有那种对知识扎实的掌控力和清晰的思维逻辑。”她拿出便利贴,写了几句“坚持下去!”“你可以的!”“温故知新!”之类的鼓励话语,贴在书桌抬眼就能看到的地方,用以时刻提醒和督促自己。
一上午的时间,就在化学符号、反应方程式、概念定义和网课讲解中飞速流逝。大脑高速运转,甚至能感觉到那种消耗带来的轻微疲惫感,但更多的是攻克一个个小难点后带来的充实和喜悦。当她终于对上午设定的学习目标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时,抬头发现已经快中午十二点半了。团团早已在垫子上睡了好几觉。
虽然过程磕磕绊绊,甚至有些痛苦,但当她合上笔记本时,心中充满了巨大的满足感。这场与遗忘和陌生知识的较量,她坚持下来了,并且收获颇丰。对于开学后成为更好的自己,她拥有了更具体的规划和更坚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