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的天空,在经过周一的雨水洗涤后,呈现出一种格外清澈高远的蓝,几朵蓬松的白云如同般悠闲地悬挂着。阳光恢复了暖意,但空气里依然残留着雨后的凉意,秋风拂过,带着湿润的泥土和落叶腐烂的醇厚气息,预示着季节正稳步迈向深秋。
艾雅琳今天上午照例沉浸在个人创作中,继续打磨那幅《雨中之窗》的细节。但她的心思,有一半已经飞到了下午即将进行的小组讨论上。中午,她简单地吃了点东西,便开始为下午的聚会做准备。她没有选择在家里进行讨论,而是提议去学校附近一家以安静和氛围着称的独立咖啡馆——“墨痕书咖”。那里有舒适的座位、充足的电源,以及不会过于打扰的背景音乐,很适合进行需要头脑风暴的小组活动。
她比约定时间稍早一些到达。咖啡馆坐落在一个安静的街角,门面是深色的木质结构,橱窗里陈列着书籍和复古文具。推开门,一股混合着浓郁咖啡香、淡淡书香和甜点黄油香气的温暖气流迎面扑来,瞬间将秋日的微凉隔绝在外。室内光线柔和,主要依靠暖黄色的吊灯和每张桌子上配备的小台灯照明。墙壁是裸露的红砖墙,上面挂着一些本地艺术家的黑白摄影作品或小幅版画。书架占据了整整一面墙,书籍门类杂乱却充满生机。深色的木质桌椅摆放得并不拥挤,营造出舒适的私密感。背景播放着轻缓的爵士乐,音量恰到好处。
艾雅琳选了一个靠窗的安静角落,那里有一张能容纳四到五人的长条木桌,旁边还有电源插座。她点了一杯热拿铁,然后从帆布包里拿出笔记本电脑、笔记本、以及打印出来的一些关于城市变迁和社区艺术的资料摘要。她坐下,环顾四周,感觉这个环境确实能让人放松下来,专注于讨论。
不一会儿,林薇就像一阵风似的卷了进来,她穿着一件亮橙色的针织开衫,像一个小太阳,瞬间点亮了咖啡馆的角落。“哇,琳琳你找的这地方真不错!有格调!”她放下背包,迫不及待地去柜台点了一杯焦糖玛奇朵和一块红丝绒蛋糕。
紧接着,赵致远也到了,他依旧是那副严谨的模样,背着双肩包,手里还拿着一个厚厚的活页夹。他点了一杯美式咖啡,然后安静地坐下,将活页夹打开,里面是分门别类、贴满彩色标签的笔记和打印资料,让艾雅琳和林薇不禁暗自咋舌。
最后到来的是孙婷,她带着一个轻便的平板电脑和一个速写本,笑容甜美地和每个人打招呼,点了一杯水果茶。
四人围坐在一起,面前摆放着各自的饮品,讨论的气氛立刻变得正式而热烈起来。
“好了,同志们,”林薇搓了搓手,一副干劲十足的样子,“咱们开始吧!先说说各自的想法和找到的资料?”
赵致远率先发言,他推了推眼镜,条理清晰地说:“我查阅了一些城市社会学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文献。目前城市更新中的‘绅士化’现象确实值得关注,但我们的视角可以更艺术化一些。我建议,我们可以聚焦于‘非正式记忆载体’——比如老街上的手写招牌、居民自发的墙面涂鸦、甚至是那些看似杂乱的日常物品堆积。这些往往承载着最真实、最生动的社区记忆,却在标准化改造中最先消失。” 他一边说,一边展示了几张他拍摄的老街区细节照片,比如一个褪色的理发店旋转灯箱,或者一面布满各种小广告和通知的斑驳墙面。
孙婷接着展示了她收集的视觉资料:“我找了很多国内外艺术家介入社区更新的案例。有的做的是公共壁画,有的是利用废弃材料制作装置,还有的是通过工作坊邀请居民一起创作。我觉得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形式,但需要找到和我们选题契合的独特切入点。” 她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滑动着图片,各种充满创意和温情的艺术作品让大家眼前一亮。
林薇兴奋地补充:“对!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分析和记录,得提出一个有创意的、可行的‘艺术介入’方案。比如,我们是不是可以为一个即将消失的老街区,设计一套‘记忆地图’或者‘视觉档案’?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官方档案,而是带有艺术感的,能引发情感共鸣的。”
艾雅琳一直认真听着,此刻她拿出自己的速写本,翻到几页她这两天随手画的构思草图:“我比较倾向于赵同学提到的‘非正式记忆载体’。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有代表性的‘载体’作为核心符号。比如,”她指着一幅草图,上面画着一个抽象化的、老旧的信报箱,“像社区里这些逐渐被淘汰的老式信报箱,它们曾经是邻里信息交流的节点,承载着很多故事。我们的视觉呈现,是否可以围绕这个元素展开?比如,设计一系列以信报箱为灵感的微型雕塑或插画,每一件作品都隐喻一个消失中的社区故事?或者,做一个微缩场景,再现一个充满生活痕迹的、以信报箱为中心的墙角?”
她的想法一下子将抽象的议题具象化了,提供了一个非常视觉化且充满情感张力的切入点。大家都被这个“信报箱”的意象吸引住了。
“这个点子好!”林薇拍手道,“很有象征意义,而且容易做出视觉冲击力!”
赵致远也点头表示赞同:“信报箱作为沟通媒介的衰落本身,就隐喻着传统社区邻里关系的变迁,理论上有很强的阐释空间。”
孙婷已经开始在速写本上画起了信报箱的各种变形设计:“可以做得很怀旧,也可以加入现代元素,形成反差!”
方向似乎逐渐清晰起来。接下来的时间,他们围绕着“以老式信报箱为符号,探讨社区记忆与变迁”这个核心主题,进一步细化。讨论了可能具体研究的街区(最终选定了一个离学校不远、正在进行微改造的老居民区),确定了需要进行的田野调查内容(拍照、可能的简单访谈、收集老照片等),也初步设想了最终报告的结构和视觉呈现的大致形式(可能包含摄影作品、分析文字、以及基于信报箱意象创作的一系列艺术设计方案或模型)。
讨论中难免有分歧,比如关于艺术介入的尺度是应该更怀旧保守还是更大胆批判,但在艾雅琳温和的引导和赵致远理性的分析下,大家最终都能达成共识。咖啡馆里,他们这一桌的低语声、偶尔爆发出的笑声、以及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键盘敲击声,融入了背景音乐和咖啡机的嗡鸣中,构成了一曲充满活力的思维交响乐。
时间在热烈的讨论中飞逝,桌上的咖啡杯续了又续。当夕阳的金色光芒透过咖啡馆的玻璃窗,斜斜地洒在木桌上时,他们终于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初步方案框架,并初步明确了下一步的分工:赵致远负责理论框架和文献综述;孙婷负责视觉资料搜集和初步的排版设计;林薇负责沟通联络和田野调查的组织;而艾雅琳,则主要负责艺术介入方案的核心创意和视觉呈现部分的设计。
“太棒了!”林薇伸了个懒腰,脸上带着满足的红晕,“感觉思路一下子清晰了好多!”
“嗯,比我们上次下课时的混乱状态进步巨大。”赵致远也难得地露出一丝微笑,整理着他那变得更加丰富的活页夹。
孙婷看着速写本上满满的草图,兴奋地说:“我已经有点迫不及待想开始设计了!”
艾雅琳看着三位队友,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和信心。虽然这只是开始,未来的合作中可能还会遇到更多挑战,但这次卓有成效的讨论让她看到,这是一个有想法、有能力、也愿意沟通的团队。
他们一起走出咖啡馆,傍晚的凉意袭来,但讨论带来的热情还未散去。四人站在街角,又说了几句鼓励的话,才各自道别,走向不同的方向。
艾雅琳骑着车,迎着晚风,感觉心情格外舒畅。这次小组讨论的成功,不仅解决了课题方向的难题,更让她体验到集体智慧碰撞出的火花。个人创作是向内探索的深度,而团队合作则是向外连接的广度,两者相辅相成,让她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加立体和丰富。
回到家中,她先喂了团团,然后没有立刻投入个人创作,而是将下午讨论的要点和分工仔细地整理成电子文档,发到了刚建好的小组群里。她知道,清晰的规划和及时的跟进是团队项目成功的关键。
做完这一切,她才放松下来,为自己准备了简单的晚餐。夜晚,她坐在书桌前,脑海中不再仅仅萦绕着画布上的色彩和线条,也开始思考如何将“信报箱”这个意象,用最恰当、最有力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这个周三,没有沉浸在个人的画室,而是在咖啡馆的拿铁香气中,与同伴们奏响了一曲思维的共振。她感到一种新的能量被注入,对即将展开的团队课题,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期待。挑战依然存在,但前路已然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