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技术标准的草案在几次高效的当面沟通和无数封深夜邮件往来后,终于接近定稿。林知意和陆延舟之间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工作节奏:白天各自处理公司事务,傍晚时分,当“灵枢”与“延舟科技”的员工大多下班后,一号会议室的灯便会亮起,成为他们专属的“第二战场”。
这几乎成了不成文的规定。没有预约,没有寒暄,仿佛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有时是陆延舟先到,有时是林知意。他们各自带着笔记本电脑、厚厚的资料和一杯提神的黑咖啡,在长桌的两端坐下,然后便沉浸到复杂的技术条款和商业逻辑之中。
争论依旧存在,甚至比之前更加激烈。关乎核心利益和未来行业话语权的划分,没有人会轻易让步。林知意据理力争,为“灵枢”的技术独特性争取最大限度的体现和保障;陆延舟则着眼于更宏大的生态布局和标准普适性,寸土必争。
但所有的争论都严格限定在专业范畴内。他们引用数据,构建模型,用逻辑而非情绪说服对方。会议室里时常弥漫着一种高度紧张的智力对抗氛围,键盘敲击声、纸张翻动声和两人清晰冷静的陈述交错进行。
然而,与之前冷战时期那种纯粹的、冰冷的对抗不同,如今的争论中,隐约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与探索。林知意发现自己开始能够预判陆延舟在某些技术节点上可能提出的质疑,并提前准备好应对方案;而陆延舟,也似乎越来越习惯于聆听她基于实际应用场景提出的、往往能切中要害的独特见解。
这天晚上,他们又为了一段关于数据共享边界定义的条款争执不下。讨论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双方都有些疲惫。
“我认为,在这个环节设置过于严苛的防火墙,会严重影响标准落地后的协同效率。”陆延舟揉了揉眉心,语气带着一丝不容置疑。
“但效率不能以牺牲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为代价。”林知意坚持,声音因为长时间的发言而略显沙哑,“陆总,我们不能开这个口子,这是底线。”
两人各执一词,会议再次陷入僵局。
窗外的夜色浓重如墨,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也凝滞了。
就在这时,陆延舟放在桌上的手机震动了一下。他瞥了一眼,没有立刻查看,而是站起身:“休息十分钟。”
他没有征询林知意的意见,说完便拿起手机走出了会议室。
林知意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门口,紧绷的神经稍稍松弛下来。她也感到一阵口干舌燥,端起已经冷掉的黑咖啡喝了一口,苦涩的味道让她微微蹙眉。
她靠在椅背上,闭上眼,试图在脑海里重新梳理逻辑,寻找能够打破僵局的突破口。高强度的工作和持续的精神对抗,让她感到一阵阵精力透支的眩晕。
不知过了多久,会议室的门被重新推开。
林知意睁开眼,看到陆延舟走了进来,手里却拎着一个与会议室格格不入的牛皮纸袋,里面似乎装着几个餐盒,隐隐有食物的香气飘出。
他走到会议桌前,将纸袋放在她面前。
“先吃点东西。”他的语气很平淡,仿佛只是随手递过一份文件。
林知意愣住了,有些诧异地看向他。
陆延舟没有看她,一边解开自己衬衫最上面的那颗纽扣,一边走向窗边,语气依旧没什么起伏:“楼下新开的粤式茶餐厅,虾饺和烧麦做得还凑合。”
虾饺和烧麦……
林知意的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
那是很多年前,他们还在创业初期,每次熬夜加班到后半夜,饥肠辘辘时,最常点的宵夜。她尤其喜欢那家“老广记”的虾饺,晶莹剔透的皮,饱满弹牙的虾仁,再配上一碟辣酱……那是那段艰苦岁月里,为数不多的、带着温暖烟火气的记忆。
他已经很多年没有在她面前提起过,甚至她自己,在忙碌和刻意遗忘中,也几乎快要忘记这个习惯了。
她打开纸袋,里面果然是还冒着热气的虾饺、烧麦,甚至还有一小盒她曾经最爱蘸的、特定牌子的辣椒酱。
熟悉的味道,混杂着纸张和墨水的气息,奇异地弥漫在充斥着商业与技术的会议室里。
这一刻,什么数据边界,什么技术标准,仿佛都被这突如其来的食物香气冲淡了。
她没有说话,默默地拿起附赠的一次性筷子,夹起一个虾饺,蘸了点辣椒酱,送入口中。
熟悉的味道在味蕾上炸开。皮薄馅足,虾仁鲜甜q弹,辣椒酱的咸香恰到好处地激发了更深层次的鲜美。一瞬间,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深夜,两人挤在狭窄的办公桌前,分享着一盒外卖,一边吃一边争论技术难题的画面,不受控制地涌入脑海。
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细节,原来从未真正消失。
她低着头,小口小口地吃着,努力维持着表面的平静,只有微微颤抖的睫毛泄露了内心的不平静。
陆延舟站在窗边,背对着她,望着窗外。他没有催促,也没有参与进食,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仿佛在给她时间,也像是在给自己时间。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声的、近乎温柔的默契。
直到林知意吃完两个虾饺和一个烧麦,感觉空荡荡的胃里暖和了许多,翻涌的情绪也稍稍平复,她才放下筷子,拿起纸巾擦了擦嘴角。
“谢谢。”她轻声说。
陆延舟这才转过身,走回座位坐下。他的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一瞬,看到她眼底残留的一丝恍惚和嘴角不小心沾到的一点油光,眼神微动,但什么也没说。
“关于数据边界的问题,”他重新开口,语气恢复了之前的冷静,却似乎少了几分刚才的强硬,“或许可以引入动态权限管理和多方安全计算技术,在保证核心数据不离开本地的前提下,实现有限度的协同运算。这方面,‘灵枢’在医疗影像的分布式处理上,应该有相应的技术储备?”
林知意怔了怔,随即迅速反应过来。他提出的这个思路,巧妙地绕开了直接设置硬性防火墙的争议,转而利用更前沿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安全和效率的平衡。而这恰好是“灵枢”正在探索并拥有一定技术优势的领域。
他不仅记得她喜欢的口味,甚至还清晰地了解“灵枢”最新的技术动向。
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在她心中涌动。有被尊重的触动,有技术思路被点亮的豁然,也有一种……被他如此细致地观察和了解所带来的、微妙的悸动与不安。
“是的,”她压下心头的异样,强迫自己回到工作状态,大脑飞速运转,“我们确实在做相关的技术预研。如果采用这个方案,标准中需要明确界定‘有限度协同’的具体场景和技术要求……”
接下来的讨论,变得异常顺畅。
食物带来的暖意和能量,仿佛也润滑了他们之间思维的齿轮。那个曾经僵持不下的难题,在新的思路下,被一点点拆解、细化,逐渐找到了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当他们终于就这一关键条款达成一致,初步敲定最终表述时,时间已经接近午夜。
林知意合上笔记本电脑,感觉精神虽然疲惫,但心情却有种奇异的轻松。她看了一眼对面同样面露倦色,但眼神依旧清亮的陆延舟,忽然觉得,这样“一起加班的日子”,似乎并不只是冰冷的工作对接。
它掺杂了太多东西。有对抗,有合作,有过去的影子,也有……此刻这令人猝不及防的、熟悉的味道所带来的暖意。
“不早了,我送你回去。”陆延舟站起身,动作自然地拿起外套。
这一次,林知意没有拒绝。
“好。”
车子依旧平稳地行驶在寂静的街道上。
林知意靠在车窗上,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夜景,脑海里却反复回放着刚才会议室里,那盒热气腾腾的虾饺和烧麦。
她忽然开口,声音很轻,仿佛自言自语,又仿佛是在问他:
“那家‘老广记’……还开着吗?”
车内只有音乐声在流淌。
过了好几秒,她才听到陆延舟低沉的声音从驾驶座传来:
“早关张了。”
“这是另一家。”
“哦。”林知意轻轻应了一声,不再说话。
心底,却有什么东西,轻轻落下了,又轻轻荡漾开来。
熟悉的口味,终究是来自不同的店了。
但那份在深夜加班时,被人记得喜好、递上一份热食的感觉,却穿越了漫长的时光和重重的误会,依稀带着熟悉的温度。
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