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珩赶到兵部时,兵部尚书和几位将领已在议事厅等候,案上摊着标满红圈的边境舆图。见她进来,众人齐齐跪下行礼,声线里带着战时特有的紧绷:“参见陛下!”
“免礼。”姜珩大步走到舆图前,指尖落在北狄频繁活动的“雁门关”标记上,语气沉肃,“北狄兵力几何?粮草补给能撑多久?”
兵部尚书连忙上前,指着舆图上的数字回话:“回陛下,北狄已集结三万骑兵,多是常年征战的精锐,且在雁门关外三十里扎了营寨,看架势是想长期对峙。至于粮草,据细作回报,他们从漠北调了不少牛羊,至少能撑两个月。”
旁边的镇国大将军——沈砚的母亲沈烈,此刻正站在将领队列里。她一身墨色铠甲未卸,肩甲上还沾着风尘,显然是刚从边境赶回。听到粮草二字,她上前一步拱手:“陛下,北狄骑兵机动性强,但若断了他们的粮草,便能大大削弱其战力。臣请命,带一支轻骑绕后,烧毁他们的粮草营!”
姜珩抬眼看向沈烈,前世这位将军就是为了护她,在雁门关外被北狄首领偷袭,死在了乱箭之下。她压下心头的涩意,摇了摇头:“不可。北狄定然料到我们会打粮草的主意,营寨外必设伏兵。沈将军刚回京城,先休整两日,此事需从长计议。”
沈烈愣了愣,她本以为新帝会急于求成,没想到姜珩竟如此沉稳。她拱手应道:“臣遵旨。”
姜珩的指尖在舆图上缓缓移动,目光落在雁门关附近的“青凉山”上:“雁门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北狄若从青凉山小道绕后,便能直插我军腹地。传朕旨意,命副将李策带五千步兵,即刻前往青凉山驻守,务必守住小道,不许放一个北狄兵进来。”
“臣遵旨!”站在队列末尾的李策立刻出列领旨,转身快步离去。
姜珩又看向兵部尚书:“让户部即刻调拨十万石粮草、五千套铠甲送往雁门关,再从太医院调二十名太医,带着药材随行。另外,传信给雁门关守将,让他加固城防,紧闭城门,不许主动出战,等朕后续调遣。”
“臣遵旨!”兵部尚书连忙提笔记录,不敢有丝毫怠慢。
安排完这些,姜珩才看向沈烈,语气放缓了些:“沈将军,你刚回来,先休息一下,回府看看阿砚吧,我已让他在府中等待,他这几日一直惦记着你,昨晚还跟朕说,想念你们了。”
沈烈愣了一下,随即眼底露出柔和的笑意:“多谢陛下告知,臣的确许久没见阿砚了。”
议事结束后,姜珩没有立刻回皇宫,而是让人备了车,去了镇国大将军府。她知道沈砚肯定在府里等消息,她不想让他担惊受怕。
车子刚到将军府门口,就看到沈砚站在台阶上张望。他穿着一身月白锦袍,手里还提着一个食盒,看到姜珩的车驾,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快步跑了过来。
“陛下!”沈砚跑到车旁,伸手想扶姜珩下车,却又有些犹豫,生怕自己碰坏了她的龙袍。
姜珩笑着握住他的手,从车上下来:“怎么不在府里等?站在这里多冷。”
“臣侍想早点看到陛下,也想……等母亲回来。”沈砚的声音有些小,眼神里满是期待。
就在这时,沈烈赶了过来,看到沈砚和姜珩,脸上露出笑容:“阿砚,陛下,你怎么也来了?”
“母亲!”沈砚看到沈烈,立刻跑了过去,抱住她的胳膊,“您回来了,有没有受伤?”
“傻孩子,母亲好得很,怎么会受伤?”沈烈拍了拍沈砚的手,眼神里满是宠溺。
姜珩看着母子俩温馨的样子,心里也暖暖的。她走上前,笑着说:“沈将军,朕跟你们一起进去,正好尝尝阿砚做的桃花酥。”
进了府里,沈砚连忙把食盒里的桃花酥拿出来,递给姜珩和沈烈:“陛下,母亲,你们快尝尝,这是臣侍今天早上刚做的。”
姜珩拿起一块桃花酥,放进嘴里,甜而不腻,带着淡淡的桃花香,味道很好。她点了点头:“好吃,阿砚的手艺越来越好了。”
沈烈也拿起一块,尝了尝,笑着说:“确实好吃,比府里的厨娘做得还好吃。”
沈砚听到两人的夸奖,脸颊微微泛红,心里满是开心。
吃完饭,姜珩和沈烈又聊了一会儿边境的事。姜珩特意跟沈烈交代,让她在战场上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冲动,有什么事及时跟她联系。沈烈知道姜珩是担心她,郑重地答应了。
离开将军府时,姜珩拉着沈砚的手,小声说:“阿砚,你放心,朕已经做好了安排,不会让你母亲和姐姐有事的。”
沈砚点了点头,紧紧握住姜珩的手:“陛下,臣侍相信你。”
姜珩看着他信任的眼神,心头一软,这一世,她一定要保护好沈砚的家人,再也不让他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