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加电路事件像插了翅膀,很快在院里传开了。陆知行这群人,彻底成了“不安分”“好高骛远”的代名词。走在路上,都能感觉到指指点点的目光。
没几天,院办下发通知,召开“计算机技术发展路径研讨会”,要求各研究室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参加。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会,多半是冲着陆知行他们来的。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坐满了人。吴震宇坐在主位,脸色沉肃。其他几个老牌研究室的主任、专家也都在,有的低头喝茶,有的互相低声交谈,眼神偶尔瞟向坐在靠后位置的陆知行,意味不明。
会议开始,先是惯例的学习上级精神,然后讨论院里现有项目的进展和困难。话题绕着苏式计算机的维护、仿制、以及如何在现有框架下进行“有限改进”打转。
等这些流程走得差不多了,吴震宇清了清嗓子,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陆知行身上:“今天呢,还有个议题。咱们院新成立了计算机技术研究室,陆知行同志呢,在下面所里搞过一些……比较新的尝试。趁着今天这个机会,也让陆主任谈谈他的想法,大家都听听,交流一下。”
这话听着客气,实则把他架在了火上。
会议室里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了过来。有好奇,有审视,更多的是等着看戏。
陆知行知道躲不过,他站起身,走到前面。他没有拿稿子,目光平静地扫过在场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他开口,声音清晰,“刚才听了大家的讨论,很受启发。现有技术的深耕和维护,确实非常重要,是咱们当前工作的基础。”
他先定了调子,表示尊重现状。但话锋随即一转:
“但是,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我认为,我们也需要抬起头,看一看世界技术发展的潮流,想一想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才能不被越拉越远。”
他停顿了一下,看到下面有人开始皱眉。
“我认为,电子管计算机的技术路径,已经逐渐触及天花板。体积、功耗、可靠性,都是难以克服的瓶颈。未来的方向,必然是晶体管化,乃至……集成电路化。”
“集成电路?”下面顿时响起一阵嗡嗡的议论声。这个词对在座的大多数人来说,太过陌生和超前。
“胡说八道!”一个脾气火爆、头发花白的老专家直接拍了桌子,他是院里电子管技术的权威之一,“电子管我们还没完全搞明白,就去搞什么晶体管、集成电路?那是欧美实验室里都没玩转的东西!你这就是典型的好高骛远,脱离实际!”
吴震宇没有说话,只是看着陆知行,眼神深邃。
陆知行没有慌乱,迎着质疑的目光,继续说道:“李工,我理解您的顾虑。但晶体管不是空中楼阁,贝尔实验室1947年就发明了它。欧美国家,已经在全力推进它的实用化。如果我们现在不跟进、不布局,等到别人把所有路都铺好了,我们再去追,就永远只能吃别人嚼过的馍,永远受制于人!”
“跟进?拿什么跟进?”另一个戴眼镜的专家扶了扶眼镜,语气尖刻,“高纯度硅材料呢?光刻设备呢?设计软件呢?我们有什么?我们现在连稳定生产合格的锗晶体管都费劲!你提出这种目标,不是画大饼是什么?是想把国家宝贵的人力物力,都拖进你这个无底洞里吗?”
他的质问,基于残酷的现实,听起来无可辩驳。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看着陆知行,看他如何应对。
陆知行深吸一口气,他知道,空谈概念没有用,必须拿出点实实在在的东西。
“各位老师,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正因为难,才更需要提早动手。”他走到旁边的小黑板前,拿起粉笔,开始画简单的示意图,“我们没有最先进的设备,但我们可以从最基础的材料提纯和工艺摸索开始。比如硅材料的区域提纯,我们可以用土办法,改造旧设备尝试……”
他开始结合自己在第六所的经验和超越时代的认知,用尽可能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一些可行的、循序渐进的技术突破点。他讲如何筛选材料,如何设计简单的光刻掩模,如何优化掺杂工艺……
他的讲述,条理清晰,虽然有些想法在众人听来依旧大胆,但不再是虚无缥缈,而是有步骤、有逻辑的。
会场里安静下来,不少人露出思索的神情。连之前拍桌子的李工,也皱着眉,盯着黑板上的图,没再立刻反驳。
吴震宇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看不出他在想什么。
陆知行讲完,放下粉笔:“……所以,我认为,这不是好高骛远,而是立足长远,必须迈出的一步。否则,我们只能在别人划定的圈子里打转,永远无法超越。”
他回到自己的座位坐下。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过了好一会儿,吴震宇才缓缓开口,声音低沉:“陆主任讲了不少……新想法。技术路线的争论,可以继续。但是,”
他加重了语气,目光扫过全场:“院里的资源有限,必须用在刀刃上。当前,保障重点项目的完成,是首要任务。新的探索,可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用小投入进行理论研究和前期摸索。散会!”
会议不欢而散,没有结论。但陆知行知道,他抛出的东西,像一颗石子,已经投入了这潭看似平静的水中。涟漪,已经开始荡漾。接下来的,就是看谁能在这无声的较量中,坚持得更久,拿出更硬的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