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信的风波彻底平息,团队变得更加团结和坚韧,外部应用合作也逐渐步入正轨。陆知行知道,是时候将更前瞻、更宏大的规划提上议事日程了。他利用几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结合自己超越时代的认知和对国内现阶段工业基础、科研能力的清醒评估,伏案撰写了一份题为《关于集成电路(Ic)技术发展路径的初步构想与建议》的长篇报告。
报告中,他系统地阐述了集成电路的基本概念、其相对于离散元器件电路的巨大优势(微型化、低成本、高可靠性、高性能),以及对未来整个电子信息产业乃至国家战略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他没有好高骛远地直接瞄准最前沿的大规模集成电路(LSI),而是提出了一个务实、循序渐进的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近期目标:1-2年):集中力量,攻克硅平面工艺的基础关键技术,实现实验室环境下,小规模集成电路(SSI),如简单的门电路、触发器等单元电路的制备和功能验证。
第二步(中期目标:3-5年):建立初步的Ic芯片设计能力和关键制程工艺体系,实现中规模集成电路(mSI),如计数器、译码器、小型运算器等功能模块的小批量、稳定性生产,并应用于专用计算机、高端测试仪器等关键设备。
第三步(远期目标:5-10年):布局大规模集成电路(LSI)的相关基础理论、设计方法和关键工艺设备的研究,紧密跟踪国际先进水平,为未来进入信息时代奠定坚实的技术和人才基础。
他还详细分析了实现这一宏伟构想所必须解决的关键瓶颈:核心工艺设备(如光刻机、扩散炉、离子注入机)、基础材料(高纯度、大直径硅单晶衬底、特种气体、光刻胶)、以及跨学科的专业人才队伍。并强烈建议,成立一个跨部门、跨地区的“集成电路技术专项协作组”,集中全国精锐力量,协同攻关,避免低水平重复和资源分散。
报告完成后,他先请亦师亦友的周维雄过目。周维雄戴着老花镜,一字一句地仔细看完,沉默了许久,才长长吐出一口浊气,手指用力点着报告封面,眼中闪烁着激动与震撼的光芒:
“你小子…这眼光,真是看到十年、二十年以后去了…这东西要是真按你这路子搞成了,那可不是一台‘争气机’能比的了…那真是要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这简直就是为我们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规划了一条通往未来的‘通天之路’!我支持你!无条件支持!这份报告,必须尽快递上去!直接递到能看懂它分量的人手里!”
这份凝聚了陆知行心血和远见的报告,通过正式渠道,被紧急提交给了所领导和部里相关司局。同时,陆知行也在研究室内部,召集了王铁柱、刘思敏、赵庆民等绝对核心的骨干,开了一个小范围的、高度保密的务虚会,向他们首次透露了“集成电路”的概念和其匪夷所思的前景。
王铁柱听得直挠头,看着报告中那些显微镜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瞪大了眼睛:“把…把成千上万个晶体管、电阻、还有那啥线,都做到这么个小片片上?这…这咋可能?这比在米粒上刻字还难吧?”
刘思敏则眼睛发亮,敏锐地意识到了其巨大潜力:“如果真能实现,那计算机的体积可能缩小到一张桌子大小,甚至更小!功耗会急剧下降,可靠性会飞跃提升!这…这将是革命性的!”
赵庆民更是如同被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痴迷地看着那些复杂的芯片结构图和工艺流程图,喃喃自语:“原来…电子技术还可以这样…这是把整个系统,都‘浓缩’到一颗‘心脏’里啊…”
一颗关于未来的、更加宏大、更具挑战性的种子,悄然在这支经历了风雨的核心团队心中,播撒了下去。他们知道,一个比研制“争气机”更加波澜壮阔的时代,正在前方等待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