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线雷霆与东线新策
程知节军报中关于火铳“震慑奇效”的描述,以及那份联名请求暂缓新政的奏疏,如同冰与火,同时摆在李瑾面前。他沉默良久,指尖在军报上那“火药将尽,乞速增援”的字句旁重重一叩,眼中最后一丝犹豫化为决绝的寒冰。
“拟旨。”他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擢升匠作学堂大匠墨衡为将作监少监,专司火铳改良与火药增产事。各地官营矿场、工坊,凡涉及军械制造者,即日起由兵部与工部共管,一应资源,优先供给西线!有拖延推诿、以次充好者,主官以下,皆以贻误军机论处!”
这道旨意,如同给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又加注了一股强劲的燃料,也彻底堵住了那些想借战事拖延新政之人的口。皇帝用最直接的方式表明,在战争面前,任何内部纷争都必须让路,而技术革新,正是赢得这场战争的关键。
**\\* \\* \\***
西线,凉州大营。
程知节收到了朝廷不惜一切代价支援的承诺,以及第一批紧急增援的三百支改进型火铳和大量火药。与之一同抵达的,还有一封林薇以私人名义写给墨衡、却被程知节“偶然”看到的书信副本。信中除了技术指导,更有一句:“西线将士之血,不可白流。利器乃止戈之凭,望卿等精益求精,助大将军早奏凯歌。”
老将军程知节抚摸着那打磨得更加精良的铳管,看着校场上那些因为连日败绩而士气有些低落的士兵,心中涌起一股豪气与决然。他召集众将,指着新到的火铳,声若洪钟:“陛下与皇后信重我等,倾举国之力以为援!此等利器,前番已显神威,今番更多更精!吐蕃蛮子,仗着骑兵快马,欺我阵战不便?老夫便要让他们尝尝,这‘雷神之锤’的厉害!”
他不再执着于偷袭或单纯的防御,而是制定了一个大胆的、以火铳为核心的“诱饵”战术。
三日后,一支约两千人的唐军辎重队,大张旗鼓地沿着一条相对开阔的谷道向瓜州方向缓慢行进,队伍中掺杂着少量穿着普通士兵号衣的“神机营”士兵和他们的火铳。而程知节亲率三万精锐,携带大部分火铳和强弩,悄然埋伏在谷道两侧的高地密林之中。
果然,吐蕃探马很快发现了这支“肥羊”。一直寻求野战的吐蕃主将闻讯大喜,立即派出麾下最精锐的五千骑兵,意图一口吞掉这支唐军,打击唐军士气。
当吐蕃骑兵如同滚滚洪流,呼啸着冲入谷道,眼看就要将唐军辎重队淹没之时,异变陡生!
那支看似慌乱的辎重队突然向两侧散开,露出了身后早已列好三排阵型的整整五百名“神机营”士兵!与此同时,两侧高地上,旗帜招展,无数唐军弓箭手和弩兵露出了身影。
“放!”
随着一声令下,谷底与高地,箭矢与铅丸,如同疾风暴雨般向吐蕃骑兵倾泻而去!
这一次,火铳的齐射不再零散!改进后的火铳射程和精度虽有提升但仍有限,但在如此密集的阵型和近距离射击下,其威力被发挥到了极致!震耳欲聋的连绵轰鸣,伴随着刺鼻的硝烟,瞬间笼罩了冲锋的吐蕃骑兵前锋!
人仰马翻!鲜血四溅!
战马的悲鸣与骑士的惨叫,被火铳的轰鸣彻底掩盖。铅丸轻易地撕裂了皮甲,嵌入血肉,制造出恐怖的创伤。从未经历过如此打击的吐蕃骑兵,冲锋的势头被硬生生遏制,队形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
“第二轮,放!”
“弩兵,覆盖射击!”
命令声在硝烟中此起彼伏。唐军抓住了这宝贵的战机,箭弩如同飞蝗,持续不断地落入混乱的敌阵。程知节见时机已到,令旗一挥,埋伏已久的三万唐军精锐如同猛虎下山,从两侧高地俯冲而下,直插敌军腰肋!
失去速度、陷入混乱的吐蕃骑兵,在唐军步骑的夹击下,彻底崩溃。五千精锐,最终能逃回瓜州的,十不存一。唐军缴获战马、兵器无算,阵斩吐蕃大将一名,取得了西线开战以来最酣畅淋漓的一场大胜!
瓜州大捷的消息传回,凉州军民欢欣鼓舞,士气大振。而“洪武铳”的威名,也随着这场经典的围歼战,真正响彻了河西走廊,成为了吐蕃骑兵闻之色变的梦魇。
**\\* \\* \\***
西线的雷霆胜利,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吹散了笼罩在长安上空的部分阴霾。李瑾借此大胜之威,开始着手清理内部的“暗流”。
他没有直接处置那些联名上奏的官员,而是采纳了林薇“疏导”的策略。在一次小范围的御前会议上,他抛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方案。
“西线战事,耗费颇巨。然火铳之利,诸卿有目共睹。”李瑾语气平和,目光却扫过在场几位与地方豪强、东南海商关系密切的官员,“匠作学堂革新,格物科取士,乃至《大唐标准》推行,皆为此强国之本。然,朝廷亦知,骤行新政,或有不便之处。”
他话锋一转:“朕思虑再三,决意设立‘大唐技术兴业司’,凡民间工坊、商号,若能通过‘标准’认证,其出产之优良器物,经兴业司核定,可由朝廷采购,或授权其生产部分军需民用之非核心部件。其股份,朝廷可酌情认购,利益共享。此外,格物科取士,将来或可增设‘商贾荐举’一途,由各地有声望、遵纪守法之大商号,保荐精通算学格物之人才,参与考核。”
这是一个将新兴工商阶层利益与朝廷深度捆绑的方案!用官方的采购订单和可能的“官督商办”模式,以及有限的荐举权,来换取他们对新政的支持,化解他们的抵触情绪。同时,将他们也纳入“标准”体系,接受监管。
这一手,可谓釜底抽薪。那些原本暗中抵制的地方豪强和部分海商,面对如此巨大的利益诱惑和官方抛出的橄榄枝,其内部的团结立刻出现了裂痕。毕竟,与跟着那些守旧文人空喊口号、对抗朝廷相比,实实在在的订单和可能获得的官方身份,吸引力要大得多。
果然,此议一出,朝堂上反对新政的声音顿时减弱了大半。许多原本摇摆的官员,也开始重新审视这股由技术驱动的新生力量。
**\\* \\* \\***
然而,就在西线捷报频传,内部矛盾看似找到解决之道时,一份来自登州水师的密报,再次敲响了警钟。
密报称,高句丽在海上正面突破无望的情况下,似乎改变了策略。其水师活动减少,但沿海却出现了更多伪装成新罗、倭国甚至南方商船的船只,试图绕过登州水师的封锁线。更令人不安的是,有迹象显示,高句丽正在与其北方的靺鞨部落加强联系,似乎有意在陆上开辟新的麻烦,牵制大唐的辽东兵力。
“东西两线,果真是唇齿相依。”林薇看着密报,轻声道,“我们在西线打得越狠,东线的敌人,便越会想方设法寻找我们的弱点。”
李瑾冷哼一声:“靺鞨蕞尔小部,不足为虑。登州水师继续保持高压,严查所有可疑船只!至于高句丽……等西线彻底平定,朕再与他慢慢算这笔总账!”
但他的目光,却不自觉地再次投向了巨大的舆图。帝国的疆域如此辽阔,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力量,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需要守护的边疆。西线的雷霆暂时震慑了敌人,但东线的暗流,似乎正在酝酿着新的风暴。这场由技术变革引领的帝国航程,注定无法在任何一片海域长久地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