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专利之惑与暗刃
“拂晓”截获的高句丽间谍船物资清单,如同一根冰冷的针,刺破了长安城内因“兴业司”等新政带来的短暂喧嚣。清单上那些与匠作学堂核心试验项目高度吻合的稀有物料,无声地宣告着一个事实:帝国的技术壁垒,远非铁板一块,暗处的窥探者,已然触及了最敏感的神经。
李瑾震怒之余,更感心惊。他立刻下令,由“拂晓”与刑部组成联合调查组,严查匠作学堂、将作监乃至与这些物料采购、运输相关的所有环节,务求揪出内鬼,肃清隐患。一场针对技术泄密的内部风暴,在无声中骤然刮起。
然而,外部的威胁尚可追查防御,内部的裂痕却难以用强权弥合。匠作学堂内,因“利益分配”而起的波澜,非但没有平息,反而在“专利”这个概念被林薇悄然引入后,激起了更大的争议。
林薇深知,若不能解决创新者的激励问题,技术的源泉终将枯竭。在仔细权衡后,她向李瑾提出了设立“工匠专利”制度的构想:凡匠人有所发明创造,经匠作学堂与相关衙门核定,其创新成果可授予一定年限的“专营之权”,在此期间,他人未经许可不得仿制,而创新者则可从官方授权生产或技术转让中,获取持续的经济回报。
这个来自另一个时空的概念,在大唐的朝堂上引发了轩然大波。
“荒谬!”一位老臣气得胡子发抖,“工匠造物,乃奉朝廷之命,食朝廷之禄,其成果自当归于朝廷,岂能据为私产,待价而沽?此例一开,人人藏私,技术如何进步?朝廷威严何在?”
支持者则据理力争:“若无厚利相诱,谁肯殚精竭虑,皓首穷经于格物之间?前有王匠师改良织机而家无余财,若早有此‘专利’之制,何至于让商贾独占其利,而寒了天下匠人之心?此举正是为了激励创新,汇聚英才!”
争论的焦点,已不仅仅是利益分配,更触及了“知识”与“创造”的所有权这个根本性的观念冲突。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切创造归于帝王与朝廷?还是应当承认创造者的个体价值,给予其应有的物质和精神回报?
李瑾听着殿内激烈的辩论,眉头紧锁。他本能地倾向于林薇的建议,认为这确实是激励创新的良策。但反对者的声音也并非全无道理,尤其是在强调忠君集体主义的当下,“专利”制度确实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可能助长“私心”。
最终,在李瑾的强力推动和林薇的反复阐释下,一个折中的、带有明显试行性质的《工匠专利暂行条例》得以颁布。条例严格限定了专利的范围、年限和受益方式,并明确规定,涉及军国要务的核心技术,不授予个人专利,其创造者由朝廷重赏。同时,成立由匠作学堂、户部、工部共同管理的“专利司”,负责审核与监督。
**\\* \\* \\***
条例颁布,如同在滚沸的油锅中滴入了一滴水,反响各异。
匠作学堂内,如王匠师这般默默耕耘多年的老匠人,第一次看到了凭借技艺让家族改换门庭的希望,钻研的热情空前高涨。不少原本对加入匠作学堂持观望态度的民间巧匠,也纷纷前来打探,意图凭借一技之长,博取这“专利”之功。
然而,更大的反弹来自于那些原本依靠模仿、改进他人技术而起家的工坊主,以及部分视技术为“公器”的保守官员。他们或明或暗地抵制,指责“专利”是“与民争利”的升级版,是朝廷变相敛财、扼杀民间活力的手段。朝堂之上,关于“专利”利弊的争论,与西线战事、技术泄密调查等事宜交织在一起,让帝国的中枢始终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
**\\* \\* \\***
就在这内外交困、舆论纷扰之际,西线再次传来战报。这一次,并非捷报。
程知节大军围困瓜州数月,虽依靠火铳之利屡挫吐蕃野战骑兵,但瓜州城防经过吐蕃加固,异常坚固,强攻数次均未得手,反而折损了不少兵力。时近深秋,河西苦寒,大军久顿于坚城之下,粮草转运愈发困难,士气有所低落。吐蕃则趁机不断以小股部队袭扰粮道,令唐军不胜其烦。
程知节在军报中坦言,若不能在寒冬降临前攻克瓜州,大军将不得不后撤休整,此次西征恐将功亏一篑。他再次紧急请求朝廷,增派援军,并运送更多的攻城器械和过冬物资。
雪上加霜的是,联合调查组对技术泄密一事的追查,在取得初步进展、抓获了几名涉嫌倒卖物资的低级官吏后,竟仿佛撞上了一堵无形的墙,关键线索纷纷中断,调查陷入了僵局。显然,隐藏在暗处的对手,不仅狡猾,而且拥有相当的能量。
**\\* \\* \\***
内忧外患,如同重重阴云,笼罩着永徽五年的深秋。
李瑾站在巨大的舆图前,目光久久凝视着瓜州的位置,又转向东面高句丽的方向,最后落回长安。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西线的僵局、东线的窥伺、朝堂的争论、技术的隐患……所有这些,都如同无数道绳索,缠绕在帝国的身躯上,也缠绕在他的心头。
林薇轻轻走到他身边,手中拿着一份刚刚由“专利司”呈报上来的、关于数项民间发明申请专利的初步审核意见。她的脸色依旧带着病态的苍白,但眼神却异常坚定。
“陛下,”她低声道,“西线战事胶着,强攻恐非上策。或可命程大将军,暂缓攻城,采取长期围困,分化瓦解之策。同时,可否考虑……将部分非核心的、已获专利的军械制造技术,比如某种新型投石机的部件,授权给河西当地的认证工坊生产?如此,既可减轻朝廷转运压力,加快器械补充速度,亦可让当地豪强分享战争红利,稳定后方人心。”
她顿了顿,继续道:“至于泄密案……对方隐藏极深,常规探查恐难奏效。或许,我们该换个思路,抛出一个足够分量的‘诱饵’,静观其变。”
李瑾转过身,看着林薇。他知道,她提出的又是打破常规的策略,蕴含着风险,却也可能是打破僵局的关键。
“皇后的意思是?”
“朝廷可以放出风声,称匠作学堂在火铳基础上,已取得重大突破,研发出一种射程更远、可连发的新式火器,名曰‘神机火鸦’,正准备小规模试产……”林薇的声音带着一丝冷意,“并‘不经意’地泄露其核心部件的加工,需要某种特定的、只有少数渠道才能提供的稀有材料。”
李瑾眼中精光一闪。这是一个险招,可能引蛇出洞,也可能弄巧成拙。但在当前迷雾重重的局面下,这或许是照亮黑暗的唯一方法。
他深吸一口气,握紧了拳头。
“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