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这其中还有什么需要格外留意的细节吗?!
思索片刻后,太子朱标依旧未能想出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于是他直截了当地说道:
“六部将政务奏疏呈递上来,我们审阅内容,深思熟虑后给出批阅意见,最终交由父皇定夺。”
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纷纷点头,赞同朱标的说法。
燕长倾微微一笑,摇头道:
“我说的并非这些流程,而是诸位殿下并非全知全能,而天下政务涉及诸多领域。”
“若遇到不熟悉的事务,是否会召集属臣商议?”
“又或者奏疏堆积如山,仅凭一人之力难以应付,是否会先将奏疏交由属臣拟定初步意见,再呈递殿下审阅?”
“若满意,便采纳并上呈天子;若不满意,则退回令其重新商议,直至得出合意的方案。”
此言一出,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皆是一怔。
朱标、朱樉、朱棡三人心中不约而同地浮现同一个念头——
【将奏疏先交由属臣拟定意见,自己只需最终决断,再呈递父皇。】
【若不满意,便令其重新商议,直至满意为止。】
【如此一来,政务压力大减,此策甚妙!】
此前,朱标、朱樉、朱棡虽会召属臣协助处理政务,却未曾彻底放权。如今听闻燕长倾提及内阁制,顿觉此法值得借鉴。
而朱棣与朱橚则仍有些茫然。
【糟了,我偷懒的事怎么被燕先生发现了?!】
燕王朱棣与周王朱橚此刻正运用着燕长倾所说的政务奏章处理方式。
不过朱棣选择这种方式,全因知晓道衍处理政务的能耐超群。他自己批阅一份奏章的时间,道衍能处理十几甚至几十份,且每份都滴水不漏,简直是完美的得力助手!
为提升效率、减轻负担,朱棣索性将朱元璋分派的奏章统统扔给道衍。待其处理完毕,他只粗略过目审批建议,若无大碍便直接署名呈交父皇。
至于朱橚,纯粹是摆烂偷懒。他对太子之位毫无兴趣,索性将分到的奏章全丢给王府属臣。不要求他们给出多完美的建议,只要过得去就行,甚至允许存在小纰漏——这样或许能让朱元璋觉得他能力欠佳,早日撤掉他这假太子的头衔,好让他继续钻研医书。
各位殿下采用何种方式处理政务奏章?燕长倾望向朱标等人再次发问。
我采用咨询詹事府属臣的方式。朱标不假思索答道。
我也是。
同样。
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相继附和。
这个...我用的是第二种。朱棣面露窘迫,支吾回答。当众承认偷懒实在难为情。
见状,朱橚眼睛一亮——有兄长作伴,尴尬顿时减轻几分。
【好四哥!不愧是我亲兄长!】
【在偷懒这事上咱兄弟如出一辙,果然是血脉相连!】
他悄悄向朱棣递去一个心有灵犀的眼神。
朱棣翻了个白眼,没有吭声。
朱橚紧接着举手高喊:我也学四哥的办法!
朱棣闻言狠狠瞪了朱橚一眼。这话说得好像是他教朱橚偷懒似的!分明是朱橚自己学会的!
但毕竟是亲弟弟,朱棣也只能认了。要是父皇真要责罚,罚他一个总比罚两个强。
听完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的回答,燕长倾眼中闪过一丝诧异。
这分明是大内阁套着小内阁啊!太子和诸位皇子组成直面天子的大内阁,每人手下又设小内阁,各自对皇子负责。
【不愧是未来的永乐大帝,这么早就摸索出了内阁制!】
燕长倾的目光在朱棣身上停留片刻,露出赞许之色。内阁制雏形始于洪武末年,到永乐时期才真正成熟,成为辅佐天子理政的重要机构。
根据各位殿下的做法,我这里有个内阁制度,请诸位品评。燕长倾转身在黑板上写道:
旧制中,天子与丞相共掌决策、议政、行政三权。六部执掌行政权,地方设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隶六部。
自陛下废相后,丞相三权尽归天子。六部与地方建制如故。
大殿之下,朱元璋端坐正中,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分列两侧,俱是颔首称是。
燕长倾手持粉笔在黑板上沙沙作响,继续阐述道:
这内阁之制,只需遴选三至七名大臣即可。品级不必过高,四五品官员足堪此任。
入选内阁者,当择朝中实干能臣。
内阁诸官直接听命于天子。六部呈递的奏章经天子御览后,即转交内阁处置。
待内阁众臣共商国是,拟定处置意见后,再呈请天子圣裁。
若天子认可内阁所拟之策,便以朱笔批红准奏。
若天子对内阁所议有所不满,则可发回重议,令其依圣意另拟新策。
直至所议深合圣心,方以朱笔批红施行。
简而言之,便是将议政之权下放内阁,而最终决策大权仍独掌于天子之手。
如此既无丞相擅权之患,又可分担天子政务之劳。
诸位以为此制如何?
燕长倾搁下粉笔,转身含笑望向殿中众人。
朱元璋与众皇子闻言,眼中俱现惊异之色。
【议政权归内阁,决策权仍属天子。】
【既承丞相之责,又无相权之弊?!】
朱元璋心潮澎湃,暗忖此制确能化解相权过重之患。
【皇权与相权之争,竟能如此化解?!】
这位开国君主心中震撼,原以为唯有废除丞相一途可解此困,不想今日竟得闻如此良策。
【若依此制,吾与诸皇子岂非正似父皇的内阁重臣?!】
我们负责审阅六部呈递的政务奏疏,拟定处理意见后呈送父皇最终裁决。
在父皇眼中,我们仅有参与议政的权力。
然而遇到不熟悉或难以决断的政务时,我们又需要征询詹事府及王府属臣的建议。
这意味着我们实际上拥有部分决策权,而詹事府与王府属臣则享有议政之权。
没想到我临时想出的办法,经燕先生完善后竟有如此妙用!!!
这个内阁制度堪称绝妙,回头定要召集属臣组建小型内阁,从此不必再为处理奏疏熬到深夜了。
......
太子朱标与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眼中都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先前他们只是懵懂地遵循着内阁制度的运作模式,对其精髓并不明晰。
如今燕长倾的一席话,犹如拨云见日,让众皇子豁然开朗。
诸位觉得这内阁制度,可还满意?燕长倾含笑望向朱元璋与诸位皇子。
精妙绝伦!
无懈可击!
前所未见的创举!
这必将成为继丞相制之后,流传千古的制度!
既延续了丞相职能,又避免重蹈相权独大覆辙,皇权与相权之争竟能如此完美解决!
......
朱标等皇子与朱元璋对燕长倾完善的内阁制度赞不绝口。
......
面对众人的赞誉,燕长倾执粉笔在决策权三字上画了个圈,反问道:
按此制度,内阁大臣被收回决策权后,就真的永远丧失决策权了吗?
此言一出,朱元璋、马皇后与诸位皇子皆露出困惑之色。
【难道内阁诸臣仍握有决策之权?!】
【可燕先生方才所言的内阁制度,分明是诸臣拟定政务奏疏后由天子定夺,内阁不该有决策之权才是。】
【若“五三三”尚存决策之权,此权从何而来?又显于何处?!】
……
朱元璋、马皇后眉头紧锁,太子朱标与诸皇子朱樉、朱棡、朱棣亦面露困惑。燕长倾默然叹息。
废除丞相,改立内阁,仅予议政之权而禁决策之权——表面看来,此制似天衣无缝,可永绝相权胁皇权之患。
然果真如此完美?
后世之鉴昭然:不能!
待内阁制至鼎盛,诸臣尤以首辅为甚,虽无丞相之名,却行丞相之实!看似无决断之权,实则暗掌乾坤!
更甚者,巅峰之内阁权柄滔天,臣权(相权)非但可与皇权分庭抗礼,更屡次架空 !
明史之上,皇权与相权之争,自朱元璋始便未停歇,实为天子与文官集团之博弈。而终明一朝,能始终压制文官者,唯朱元璋、朱棣二人而已!
朱元璋为除相权之患,隐忍胡惟庸十载,终寻其罪,废丞相、禁后世复立。朱棣夺位后设内阁,亦仅授议政权,慎防决策之权旁落。永乐年间,皇权尚凌驾文官之上。
然至宣德朝“三杨辅政”,内阁权势渐长,议政权已非其全貌。虽“叫门天子”朱祁镇时略有反复,但成化、弘治后,内阁诸臣无名有实,渐成抗衡皇权之文官核心。
及至嘉靖朝,内阁之权登峰造极!
历经隆庆朝的发展,大明步入万历朝初期。
张居正的改革使内阁成为朝廷运转的核心,内阁权力至此达到顶峰。
万历年间,六部呈递的政务奏疏经天子过目后,仍会下发至内阁。
内阁众臣商议并拟定处理意见后,再将奏疏呈交天子决断。
表面看来,政务流程似乎未变。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万历初年,天子朱翊钧年仅十岁。
内阁首辅张居正身为帝师,要影响年幼的朱翊钧并非难事。
此外,朱翊钧的批红权实则由司礼监冯保协助行使。
而冯保与张居正关系密切。
因此,张居正只需授意他人撰写奏章,再由自己票拟赞同,随后呈递天子。
他既可暗中左右朱翊钧的想法,冯保亦能引导其决策。
如此一来,让十岁的朱翊钧同意批红易如反掌。
六部的奏章、阁臣的票拟、天子的批红,尽在张居正掌控之中。
原本属于天子的决策权,悄然落入张居正之手。
最终,决策权、议政权、行政权皆集于张居正一身。
若说明朝最后一位名副其实的丞相是胡惟庸,那么张居正便是无丞相之名、却有丞相之实的内阁首辅。
正因三权合一,张居正的新政得以顺利推行,造就万历中兴。
决策权并非收回后便一劳永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