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正是全民九年义务教育创造的奇迹!
义务教育让每个生命都拥有绽放智慧的机会,庞大的人口基数更使得天才与奇才的诞生概率呈几何级增长。
这也解释了为何燕长倾记忆中的世界会不断涌现惊才绝艳的先贤。
当然,从另一个视角看,那个世界令人窒息的竞争态势也源于此。
当全民知识水准整体跃升时,想要脱颖而出就必须以更严苛的标准淬炼自我,将学识提升至远超平均线的高度。
关键在于,经过数十年的全民教育积淀,那个世界的平均知识水平已攀升至令人瞠目的高度!
以认真求学的高中生为例,他们在化学课程中就能掌握各类物质的制备工艺。
这些知识使他们能够运用常见原料,制备强酸强碱、主流化学制剂等各类化合物。
比如通过电解饱和食盐水获得可燃气体水溶液,或是利用某种氮肥溶液反应制取特定酸类物质。
将两种物质按特定比例混合,就能制得王水。
随后以氮盐为基础进行逆向反应,便能得到更常见的物。
若在前一步骤中已制备硝酸,便为后续合成某些高能物质奠定了基础。
燕长倾前世某部电视剧中,就有一位高中化学老师用高压锅制作了可定时及手动触发的高能物质。
这种物质的威力和制备方法,完全符合高中化学知识范畴。
正因如此,燕长倾有段时间坐公交车时,见到拎高压锅的人总会忍不住多看几眼。
若觉得上述化学知识过于复杂,还有更基础的内容,比如一硝二磺三木炭。
这类常识性配方,即便非化学专业者也多有耳闻。
掌握这个比例,就具备了制作简易物的条件。
只要操作时不发生意外,做出最基础的土制物并非难事。
若能找到合适尺寸的加厚无缝钢管,还能将其改造成最简陋的掷弹筒。
若数量达到百八十个,甚至能组建一个简易营。
燕长倾前世的上世纪,全民禁枪前曾有农村爆发激烈械斗。
事后清点的装备包括:土炮车四辆,土炮九十五门,土枪五十七支,土制两百五十五枚,两千五百九十枚,两百三十三公斤。
其余刀斧棍棒更是不计其数。
这般装备规模,李云龙见了都要眼红。
若李云龙有此等装备,早打到东瀛老家去了!
这还仅是收缴的装备,械斗期间消耗的 更无法统计。
这场械斗后来成为全民禁枪的重要 。
毕竟两个村的冲突竟演变成数千人实施三三制战术、步炮协同作战的离谱场面!
如此夸张的武德表现,再不加以限制后果不堪设想。
村民们使用的土炮车、土炮、土枪等武器,大多依据“一硝二磺三木炭”这样的基础化学原理制成。
而一个普通高中生掌握的化学知识,远比这些村民丰富得多!
若能灵活运用所学,高中生不仅能复刻土炮车、土炮、土枪等装备,甚至能造出更可怕的武器,比如烈性不可言说之物。
凭借这样的知识储备,若回到一战或二战时期,高中生完全有能力 生产小规模热武器战斗所需的 补给。再不济,也能在 厂混个技术骨干的职位。
要是遇上李云龙,他绝对会把这样的高中生当宝贝供起来!
这便是十七八岁高中生在化学领域的恐怖潜力。
更可怕的是,化学仅是冰山一角——高中生还学习地理、物理、生物、政治等科目。若各科成绩优异,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徒手造 、 燕长倾不禁回忆起前世那些堪称卷中之帝的挚友们。
寻常卷王不过是比常人多生了几副肝,可他那几位卷帝朋友,简直是人身上长了肝!
【再也不能与你们一同奋战了。】
燕长倾心底泛起一丝怅然。
......
让千万大明子民都具备秀才学识、举人才智,人人皆有资格参与科考?
这当真可行吗?!
听完燕长倾描绘的百年后大明教育图景,燕王朱棣神色恍惚地喃喃自语。不仅是他,朱元璋、太子朱标以及诸位皇子皆面露茫然。
即便穷尽想象,他们也难以勾勒出全民皆可应试的盛世教化之景。
为何不可?
教育薪火相传!
后浪终将超越前浪!
每一代人的起点,都必将高于前人!
纵使你我有生之年难见,纵使百年之内未达,但终有一日,大明必将实现全民科举之宏愿!
燕长倾语气铿锵,毫无迟疑。这条道路,他前世的故国早已印证可行——那场全民参与的高考,便是最有力的明证。
良久,太子朱标才从 回神,望着燕长倾叹道:燕先生所言虽美,可单是最基础的全民识字,以当下大明岁入与民生,怕是第一步都难以迈出。
“教导大明千万百姓所需的笔墨纸砚,即便每样耗费再少,乘以千万之数,都将成为难以承担的巨量开支。”
“坦白而言,大明无力承担如此庞大的文房四宝消耗。”
“若要百姓真正达到‘读书识字’的标准,即便不完成全部启蒙教育,至少也需掌握大半。”
“换言之,百姓至少需识得两三千字,方能勉强称为‘读书识字’!”
“而这对于终日耕作的百姓而言,若不耽误农事,完成这般不完整的启蒙教育,也需耗费数年光阴!”
“即便如此,还需百姓自愿接受这样的启蒙教育,方能实现。”
“若百姓不愿耗费时间于此,认为识字无用——”
“那么,想要让他们达到最基础的‘读书识字’,更是难如登天!”
太子朱标一番话毕,朱元璋与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皆从燕长倾描绘的“全民科举”盛景中惊醒,回归现实。
尽管清醒过来,众人脸上仍难掩失望之色。
燕长倾所言的教化盛世,实在令人向往。
若能实现,他们或许都能名垂青史,成为千古一帝!
【明明推行此策,必能成就千古一帝之名!】
【却因现实所限,无法施行!】
【大明的教化盛世啊!】
……
朱元璋与诸皇子心中,皆涌起同样的遗憾与叹息。
然而,讲台上的燕长倾听完朱标之言,神色依旧平静。
他指尖轻转粉笔,淡淡道:
“教授读书识字,非得依赖文房四宝?”
“难道我手中的粉笔,身后的黑板,便不能用于启蒙?”
说罢,他侧身以粉笔轻点黑板,板书清晰可见。
直到此刻,朱元璋、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人才猛然发觉——
燕长倾授课,从未用过笔墨纸砚,而是以粉笔与黑板书写!
粉笔和黑板或许能用来教人读书认字?!!
朱元璋,连同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望着黑板上清晰工整又带着几分飘逸的笔迹,纷纷点头认同。
用黑板和粉笔来教导学生识字读书,确实再合适不过了!!!
看着神情激动的朱元璋和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燕长倾继续说道:
“教书先生可以用黑板和粉笔来教授识字读书。”
“学生想学认字读书,也不必非得用笔墨纸砚,可以用粉笔黑板代替,或者在沙盘上练习也行。”
“正如楚王殿下所说,普通百姓只要能认字读书,达到自娱自乐的水平就够了。”
“既然是自娱自乐,也不必太过讲究。”
“只要能用来学习,让自己学会认字读书,那就足够了。”
“等学完基础的识字读书,若想继续练习写字,可以自行购买笔墨纸砚。”
“这样一来,千万百姓所需的笔墨纸砚,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听到这里,朱元璋迫不及待地问道:
“不知燕先生这粉笔和黑板造价如何?!!”
凡事都要考虑成本,如果粉笔黑板的造价和笔墨纸砚差不多,那肯定不行。
只有粉笔黑板的造价远低于笔墨纸砚,才有推广的价值!
燕长倾微微一笑,说道:
“黑板,百姓随便找块木板,削成长方形,打磨抛光后涂上黑漆就行。”
“至于粉笔,农学院后面的作坊用一千两买来的石灰石和石膏石,不算人工搬运和制作费用,就做出了上百万支这样的粉笔。”
“陛下和各位殿下,觉得它们的造价如何?!!”
......
底下,听到燕长倾报价的朱元璋,以及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立刻在心里盘算起了成本。
【黑板,百姓随便找块木板削成长方形,打磨抛光后涂上黑漆就行?!!】
【噢,那就是黑板不要钱!!!】
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一众皇子心中一动,立刻认定了黑板无需耗费银两的主意。
对他们而言,这确实不需花费分文,只需一道政令下达,命县、乡、镇、村、里的木匠自行削制一块木板,再经打磨、抛光,最后涂上黑漆,便可制成教学用的黑板。
整个过程中,木料由木匠自行筹备,黑漆亦由木匠自行调配,朝廷的财政支出几乎为零!
唯一可能涉及的开销,便是木匠的工钱。
然而可惜的是,这个时代朝廷征调木匠无需支付工钱,此种征调方式另有一个名称——徭役!
若制作黑板能抵十天半月徭役,甚至免除一年劳役,恐怕天下木匠都会争相抢着干这差事。
【耗费一千两购置石灰石与石膏石,不算搬运与作坊工钱,竟能制成上百万支燕先生手中的粉笔?!】
【一千两即百万文钱,百万文购得的原料可制百万支粉笔,算来每支粉笔成本仅一文钱?!】
【等等,燕先生需花钱买原料,是因石灰石与石膏石非他所有。】
【可对咱们而言,大明疆域内的石灰石与石膏石皆属朝廷,皆归咱们所有!】
【如此说来,咱们制粉笔,其实也不必花钱?!】